在影院眾多的片名中,你選擇了這一部而不是那一部,作為觀眾,要麼想了解探索點什麼,要麼想療癒些什麼,而我的選擇更多是一種療癒。療癒何其容易,尤其是童年陰影,這是許多人共鳴的話題。《年少日記》這部港產片正是如此,她戳中了很多人的心。這似乎是大多數人童年時代不能觸摸的傷疤。為什麼聽到那麼多觀眾在抽泣,僅僅是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嗎?抑或僅僅是對自己童年的回憶?還是在悲嘆一代又一代的遺憾在重複?為人父母的愚昧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謀殺有怎樣的區別?那些父母們等到什麼時候才警醒?

這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情感與情節呼應自然合理,不僅沒有說教的味道,反而讓人驚喜導演的手法出人意料。演員陣容不算強大,這也是製片人對故事內容的自信。除了監製爾冬陞和鄭中基之外,其他演員的名字比較陌生,但這不影響他們在影片中傑出的表現。尤其是盧鎮業(飾演成年鄭有俊)和黃梓樂(飾演哥哥鄭有傑)之間,兩條線交叉叙述着童年時代和當下人生以及命運的改變。人們種了怎樣的因,結了怎樣的果,都無不相互作用着。兄弟姐妹之間,感情融洽或者冷漠疏離,這個跟父母有着極大的關係。父母之間在日常中如何相處,各自的人生觀與對孩子教育的方式,是否協調默契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縱觀現今社會很多家庭沒有愛或不懂得如何愛,卻總打着愛的旗號互相指責,以家庭當作一個洩憤的地方,家庭成員都被以「家人」這種關係綁架牽連,彼此之間只有服從、忍受,傷痕纍纍地度過一生或半生。現實中有的經過幾十年還可以彌補一些,但有的錯過了就遺憾終身。

《年少日記》鄭中基飾演了父親的角色,他是大律師,因為小時候家境貧窮而特別勤奮,終於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這本來是值得欣慰的人生,可是他們真的幸福了嗎?他們把握幸福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看他整個生活的狀態,從他對榮譽的渴望、為孩子請鋼琴教師的態度和赤裸裸的目的不難看出,他對家庭成員已沒有了愛與愛的能力,他所對家庭所施予的語言暴力與身體傷害,讓人感受到的都是一個極其病態的行為表現。生活中,他會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一直很勤奮,很上進,很了不起,甚至高人一等。他對妻子吼叫:「家裏的一切都是我買的。」言下之意,你們個個都是蠢貨。即使兒子鄭有傑說一句英文不準確都會罵他是垃圾。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完全沒有交流,只有命令與恐嚇。鄭有傑因為偷偷看漫畫父親就把他從被窩裏拉出來毒打,不管孩子怎樣求饒也無法停下惡毒的手。這些場面讓人觸目驚心。

作為父母本來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有美好的前途,但所作所為恰恰是讓孩子沒有了未來。甚至連活下去的希望都被剝奪。在影片中鄭有傑的母親(韋羅莎飾演)也是受害者,面對這麼粗暴自私的律師丈夫,她也顯得懦弱和無奈。弟弟鄭有俊是這個家庭的寵兒,不但成績好,鋼琴也彈得好,可以讀名校,常常受到父母的誇獎和溺愛。他和哥哥在家裏的待遇是反差極大的對比,這也讓他有了一些優越感。有時還會嘲笑哥哥,有時也故意不搭理哥哥。知道哥哥因為考試不理想不能一起出去旅遊時,作為弟弟的他也沒有為哥哥求情。但哥哥捨不得他,爬到床上擁抱他,他卻說︰「你抱夠沒啊?我要睡覺。」誰知道這也是他和哥哥最後的訣別。

基於以上的故事背景才有了電影開頭,在學校任教的鄭有俊看到來自垃圾桶裏的一封學生寫的想自殺的信,為了尋找這封信的作者,他做了很多努力,只想盡快幫助這位有跳樓念頭的學生重拾希望。讓他從「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的悲觀情緒中擺脫出來。他不想看到這位學生因得不到愛和尊重而輕生。只因他經歷了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童年傷痛。這也是他後來憎恨父親的原因。

何佳霖,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