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 2023 年「科學與中國」走進「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昨日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良堅 攝

香港文匯報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趙之齊)「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2023年「科學與中國」走進「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昨日舉行。來自世界各地多位頂尖科創教育學者和專家匯聚香港,在論壇上分享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發展情況,而1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專家亦由昨日起一連三日獲安排走進35所香港中小學校園作科普講座,與教師交流。主辦活動的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會長任詠華表示,每年的「科創大講堂」邀請中科院專家到港中小學訪問,傳授科學知識以增強學生對科學和技術的理解,「創造互動學習的環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並激勵下一代科學家和創新者」。

中科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科學教育要傳播科學精神、思想,「我們正在做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因為科學教育和普及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些工作也為我們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做好扎實的奠基。」

特區政府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表示,近兩年施政報告都着重推動STEM教育,局方正開展相關支援策略,包括加強老師培訓及持續與創科機構合作等。她寄語參與是次活動的學生們,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啟發和感動,作為年輕一代不只要做「科學和科技的消費者」,更要成為「科技前沿的創新者」。

葉玉如:中小學STEM需及早投入

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席、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表示,去年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壯大創科人才庫,現時香港已有五所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學作為人才的搖籃,但單單大學教育並不足夠,「我們需要更早介入和投入到中小學的STEM教育中,為青年人打下堅實科學基礎。」

啟動儀式後,4位專家學者亦在現場進行科創教育主題報告。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表示,傳統的學科教育更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科學教育則更注重思維方法和方式,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希望通過教育給學生培養個人的興趣,讓這個興趣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談到當前國家科創教育狀況,武向平介紹,2022年全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2.93%,預計2035年可達25%,但與美國相比仍落後大概20年,且現時內地的科學老師仍較缺乏,基本是1比466學生,且大部分是兼教科學,其學科背景與理工科沒太大關係。為此國家教育部去年發布通知希望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力度,並仿照美國的科學教育進行科學課程課標定制,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科學家參與到該類課程標準制定中。

嶺大將設數據科學學院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提到,人工智能(AI)的發展使得傳統學科的邊界變得更加不清楚。為此,該校將會成立獨立的數據科學學院,同時也會更注重交叉學科的發展。

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學院學者Arnon Hershkovitz介紹了AI在個性化學習上的應用。他表示,個性化學習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技能、能力和偏好而為其定製學習體驗的教育方法,以往個性化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但對師資要求較高。

他認為,隨着AI的普及,現時可讓系統收集學生行為和其知識的數據,並進行建模,為每個學生定製自己的學習路徑,且可以連續地對其進行評估,更好地了解學生是否良好吸收了學習內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文莉分享了當地學校的探究式教學,對於科學主題學習,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和數據之後進行解釋論證。

她表示,新加坡的科學課程目標,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受到激勵、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和動機,並希望學生能像科學家一樣成長,可創新地使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