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基礎教育入面絕大部分科目都不必定期「改革」,課程和課本都用舊的、傳統的就好。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香港唸中學的一代,都用英國數學科老課本,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代數(Algebra)、三角(Trigonometry)共4本。筆者有一位同學的數學課本,正正是其令堂用過!兩代人共用一套課本,薪火相傳,何等節省!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地區推行「建構式數學」是個極其惡劣的失敗案例。第一批受害小學生升上中學之後,被發覺基礎計算能力大幅滑落,於是這一波課程改革便草草收場。
小學生先學四則運算,即是加減乘除。加法最容易,數手指即可。十以內的減法,亦可以數手指。乘法,是連番疊加的簡化。例如「五加五加五」(5+5+5),用《九因歌》乘法,不論「三五一十五」還是「五三一十五」,都省時省力。
極端的「台版建構式數學」是「退乘為加」,明明是「五乘三」,卻要退化為「五加五加五」,學生都叫苦連天。台灣大學兩位教授力推「建構式數學」,此二君既不是數學權威,也不是教育學權威,亦沒有得到兩界同寅的支持。只是有教育部高官「禮聘」他們領導小學數學科改革。改革徹底失敗之後,罪魁禍首還說「建構式數學本身沒有錯」,是老師「習慣舊辦法」、「培訓不足」和不理解「建構式數學」的「背後精神」。數學泰斗丘成桐教授指出,不讓小孩背熟《九因歌》的「建構式數學」實是不幸!肇事官員和學者已犯上教育工作者最嚴重的罪行─即「誤人子弟」!
常言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師、家長和學生都不知「建構式數學」為何物,少不免要勞駕「權威大學教授」給前線資深老師再教育!這額外的工作負擔,總不能不另給「加班費」。而「權威」日理萬機,自然要組建一隊「懂」的「專家」去「教」可憐的老師。「權威」的門生弟子、親信下屬「親炙」這門劃時代的數學,理應「近水樓台先得月」了。
先期研究好去證明「建構式數學」真棒,要給錢!拿老師去再培訓,要禮聘導師,也要給錢!重新編撰、印刷和販賣新課本,全部都要另外給錢。
害了一代小學生(小學以六年為一個世代),卻肥了「建構式數學」的抬轎人!許多「課程改革」可以作如是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