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潔鈴在街站與小朋友擊掌。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何毅淦與市民握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周卓然在街站留影。 Fb圖片
◆極端天氣愈趨頻仍,本港遭受的強颱風愈烈。杏花邨(上圖)和柴灣一帶經常面對水浸威脅,早前柴灣的環翠商場停車場就在暴雨下被嚴重浸沒﹙下圖﹚。資料圖片

區選候選人提多項建議 冀改善渠務防洪系統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一眾候選人普遍關注的是民生「痛點」,他們積極獻策,希望憑藉自身努力切實排解民生憂難。香港今年遭遇一場世紀黑雨,令柴灣區成為水浸的重災區之一。面對未來可能不斷出現的極端天氣,柴灣選區多位候選人都留意到區內渠務和防洪系統的建設問題。他們提出在柴灣區興建蓄洪池,從上中下三個層面改善渠務工程等多項建議,希望盡力提升柴灣區整體抵禦水浸的能力。該區候選人亦關注區內交通問題,希望配合區內發展需要,完善交通網絡配套及規劃,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子京

植潔鈴研多管齊下 改善區內水利渠務

「香港現在每次打風,大家都會關注杏花邨,擔心會否再出現嚴重的水浸。我會積極爭取落實改善渠務和防洪設施,解決杏花邨的問題。」柴灣選區候選人植潔鈴說。今年香港世紀黑雨導致柴灣嚴重水浸,民建聯在事後有多次跟進行動,包括與政府部門進行多次會議,商量如何改善柴灣區的水利渠務工程。「我們都在積極爭取柴灣是否能興建一個蓄洪池,改善這裏的水浸情況。」

香港早前遭遇的世紀黑雨導致多區水浸,其中柴灣的環翠商場是重災區之一。植潔鈴表示,他們正循不同方面同步跟進,希望解決柴灣區的水浸問題,「我知道政府都非常重視水浸情況,我們也希望能夠提出多些方法給政府研究。」

推動商場加裝水浸感應器

除了政府有關部門外,植潔鈴認為,社會不同持份者也可以行多一步。「我們同環翠商場的業主領展開會,了解他們是否也可以加裝一些防洪措施。會後,領展在水浸沒頂的停車場加裝了感應器,如果下次再出現水浸的話,可以第一時間知道,並通知車主撤走。他們又在停車場加裝了水泵,加強疏導雨水,減低水浸的機會。」

不單是渠務問題,區內交通問題也一直備受市民關注。「有很多人都提到巴士服務,因為柴灣有些屋邨如山翠苑、康翠臺、樂翠臺、興華邨、興民邨都是依山而建,居民很擔心多年來都是依靠一條小巴線。即使是有巴士線,班次卻很疏落,他們想知道未來是否有改善的空間。所以我們一直向政府提議,是否能夠完善區內的交通網絡,如引入捷運系統,希望服務住在山上的居民。」

「柴灣未來也有很多房屋發展項目,柴灣區工廠區後的常安街會有一些政府部門的總部遷移進來,流動人口會大幅增加,這也令我們很擔心會否影響區內的交通。我希望藉此契機引入新的交通網絡,我知道其他區也都在研究興建捷運系統,相信柴灣區也可以先研究,踏出第一步。」植潔鈴表示。

倡優化後重推「租置計劃」

柴灣區有很多公共屋邨,植潔鈴表示,很多公屋居民都很想政府重推「租置計劃」。「雖然計劃已停止多年,但我們也希望政府可以先進行優化後再重推,令更多公屋市民可以有機會上樓。」

植潔鈴今次參選的口號是「敢想、敢做 全心全意,為您服務」。她說,民建聯扎根柴灣區30多年,希望可以一直服務柴灣的街坊。今次柴灣區的民建聯團隊都較為年輕,希望可以突破思維框架,想多一些、行多一步,提出更多可行的建議幫助政府完善社區。

何毅淦從「山」出發 研引雨水排海防浸

「當大家聽到杏花邨,想到的是打風、水浸,我最大的希望提升柴灣區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柴灣選區候選人何毅淦回望2016年時,杏花邨曾發生很嚴重的水浸,巴士經過迴旋處好似入水的船一樣,沒想到今年世紀黑雨,柴灣區再度出現嚴重的水浸,很多道路出現「激流」,水退後街道滿布泥濘,對市民出行帶來困擾。今次參選,他提出了多項改善建議,包括從上中下三個層面改善渠務工程等,希望幫助柴灣區提升防洪能力。

何毅淦在柴灣區已有13年的地區工作經驗。他說,從2010年開始,自己的從政起點就是杏花邨,並曾擔任兩屆東區區議員,其間累積了很多經驗,希望能把它們延續下去,並與街坊朋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議區內建蓄洪池

面對頻密出現的極端天氣,何毅淦認為柴灣有不少山,可從上中下三個層面改善渠務工程,包括研究將山上的雨水在短時間內引到水塘或大海,令雨水不會全部流到民宅區,同時策略性地在地面和地底加建排水設施,避免出現地面水浸或雨水倒灌。

他建議政府可以研究在柴灣興建一個蓄洪池。「柴灣雖是一個已發展的地區,但我相信柴灣能夠提供興建蓄洪池的足夠空間。事實上,水浸所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很大,政府若肯投放資源改善區內的水利工程,既能預防水浸和經濟損失,也能保障到市民的生命安全。」

周卓然倡提供極端天氣保險

柴灣選區候選人周卓然在其參選政綱中,建議政府增強杏花邨及柴灣的氣候抵禦能力,及促進政府部門和保險業界合作,研究為法團、業主提供極端天氣保險等。

他又關注到柴灣邨骨灰龕啟用後的交通影響,在改善區內交通方面提出多項建議,包括要求港鐵改善服務質素,優化交通配套,以及增強杏花邨和小西灣交通連接,以考慮新交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