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草原上的「世界藏學府」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有一座莊嚴肅穆、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拉卜楞寺。這裏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藏學院,每年都吸引了無數遊客和信徒前來朝聖。當踏入拉卜楞寺的那一刻,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時代。寺廟的建築風格獨具特色,紅牆金頂,巍峨壯觀。沿着寬闊的石板路步入大經堂,巨大的建築內部供奉着無數的佛像,金光閃閃,莊嚴肅穆。在這裏,僧人們虔誠地誦經、轉經筒,信徒們則磕長頭、獻哈達,祈求佛祖保佑。精美的壁畫、雕塑和建築細節,展示着藏族人民對信仰的忠誠和對藝術的獨特追求。在這裏,你彷彿能聽到歷史的迴響,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濤 甘肅報道 圖︰郭濤 甘肅傳真
草原上的「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的全名是「噶丹夏珠布達爾扎西伊蘇奇維朗」,簡稱為「拉章扎西奇」。其中,「拉章」是「拉卜楞」的轉音,意為活佛宮邸。這座寺廟始建於公元1709年,也就是清康熙四十八年。它的建造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主持,並經過歷代嘉木樣活佛的修建和擴建,使得拉卜楞寺在青藏高原上閃耀了三百年的佛光。鼎盛時期,拉卜楞寺僧侶達到4,000餘人,現在仍有2,600餘名僧侶,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曾入選「神奇西北100景」榜單。拉卜楞寺佔地面積達到1,234畝,擁有48座大小不一的佛殿、38個僧舍院落以及500餘座僧舍。此外,它還有108座屬寺,如眾星捧月般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區。
成為我國民族文化寶庫
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中創建較晚的一座寺院,但在培養藏傳佛教和藏學高級人才、學術貢獻以及在海內外藏傳佛教界的影響而論,堪比古印度著名佛教大學那爛陀,有人把拉卜楞寺稱為藏傳佛教的「哈佛」。經過三百多年傳承發展,拉卜楞寺已培養造就了成千上萬名精通藏文化及佛學的人才,已成為我國藏傳佛教教育的高等學府和民族文化寶庫。
拉卜楞寺以其嚴密的顯密宗兼修體制而聞名,使其在佛學界具有高等學府的地位,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同時也成為信教群眾心靈嚮往的聖地。該寺設有著名的六大學院,分別致力於研究佛學哲理、探求自然科學、哲學、文學、修辭學和語言學等領域。這些學院貫穿着佛教中的顯宗和密宗分科。其中最大的學院是顯宗學院,也被稱為聞思學院,即常說的大經堂。其他五個學院則屬於密宗學院,包括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學習漢歷的喜金剛學院、學習藏歷的時輪學院以及學習藏醫藥的醫學院。
拉卜楞寺以豐富的藏書、經卷令人讚嘆,現存經卷8萬餘部,可分為:哲學、密宗、醫藥、聲明、歷史、傳記、工巧、天文、文法、修辭等10餘類。這些書籍中,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著作的原作,有歷世嘉木樣大師和高僧編撰的經文,還有由印度梵文翻譯編訂的《甘珠爾》、《丹珠爾》(即大藏經)等。尤其珍貴的是印度聖賢華爾旦達哇智華親手用金汁書寫的《貝葉論》;一世嘉木樣大師用金汁書寫的《賢劫經》;宗喀巴大師編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用銀汁書寫的《松贊干布傳記》,以及用金汁、銀汁、珊瑚、松耳石、珍珠、硨磲六種粉汁書寫的《金剛經》等許多從藏文初創和西藏佛教前弘時期流傳下來的稀世珍本。這批藏經不僅是國寶,也為全世界各國佛教界所矚目。它對研究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天文、地理、宗教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世界最長的轉經筒長廊
拉卜楞寺整體建築氣勢雄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堪稱安多地區第一名剎!這些建築可以分為石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類,外石內木,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說。建築形式有藏式、漢宮殿式、藏漢混合式。大型佛殿頂部,均有銅質鎏金法輪、陰陽獸、寶瓶、勝幢、雄獅等,部分殿堂的屋頂有鎏銅瓦和綠色琉璃瓦。整個建築群的牆體呈紅、黃、白三色。經堂的正殿為白色,經堂的後殿和各獨立性佛殿塗以紅色、佛宮塗以黃色、僧舍塗以白色,對比強烈,顯得神聖而又莊嚴!
拉卜楞寺的轉經筒長廊是全球最長的,總體長度達近4公里。這個獨特的長廊將寺廟環繞其中,其由2,000多個大大小小的轉經筒組成。這些轉經筒的大小各異,有的高大到需要兩三個人才能合圍,小的則周長約1米。信眾們會在此處轉動這些轉經筒,據說沿着整個長廊走完一圈,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無論是喇嘛、藏民還是遊客,每個人都會依次跟着轉經筒行走,共同體驗這一神聖而莊重的儀式。
旅遊小貼士
拉卜楞寺每年都會有很多相關的佛事活動,如正月祈願大法會、二月法會、七月勸善大法會、九月法會、十月燃燈日等等。其中正月法會包括了誦經、放生、瞻佛、跳法舞、酥油花展、彌勒佛巡寺。在此期間前來朝佛者人山人海,大批信徒爭相繞寺誦經、爭先膜拜以結佛緣,同時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攬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