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關外,遼寧興城這座東北濱海小城因盛產泳裝蜚聲海內外,但鮮為人知的是,這裏還有一座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平遙古城同被列為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又稱寧遠古城)。儘管經歷了近600年風雨侵蝕和戰爭摧殘,古城外城現已無存,但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作為明代邊防重地,抗清名將袁崇煥曾駐兵於此,屢敗清兵。古城內眾多代表性建築堪稱「北方明清院落孤本」,向到訪者訴說着往昔崢嶸歲月。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遼寧報道
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寧遠衛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興城古城呈正方形,城牆高8.8米,周長3,274米,城牆四面正中各有城門一座,東曰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名永寧門、北稱威遠門。城內正中有鐘鼓樓一座,還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廟等古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古城內十字大街交叉處,有一座呈正方形的鐘鼓樓,為都督焦禮在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所建,當時鐘、鼓二樓分設,崇禎十五年(1642年)拆除。直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依原址重修,鐘、鼓二樓合為一樓,後經多次維修,基本保存原貌。這座重檐歇山卷棚頂圍廊式樓閣,樓內有一面直徑2.25米的巨鼓,號稱亞洲第一大軍鼓。
古城一府兩坊 雕飾古韻十足
站在鐘鼓樓上眺望興城,遠處的首山婀娜多姿,整個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以鐘鼓樓為中心,南北方向的延輝街(南街)和威遠街(北街)如今最為繁華,街邊遍布特色商品店和藝術坊。而永寧街(西街)和春和街(東街)則分別坐擁寧遠驛館和薊遼督師府兩處古蹟。
古城南街有兩座相距85米的石坊頗為顯眼,是明末崇禎皇帝為表彰祖大壽、祖大樂兄弟抗清的功績而恩准建造的旌功坊。在一條街上為兄弟二人同時立坊,這在全國絕無僅有。南側的明前鋒總兵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建於崇禎四年(1631年),因有倒塌危險於1969年拆除,現已經修復;北側的明援剿總兵祖大樂「登壇駿烈」坊,建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兩坊均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柱高樓小,雕飾細膩,古韻十足。
在古城東街,佔地逾萬平米的薊遼督師府,曾是明代北方的最高軍政領導機構,管轄遼東(今遼寧大部)、薊鎮(今河北大部)、天津、山東登州、萊州等地。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今遼寧北鎮)陷落,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薊遼,將薊遼督師府移至如今的興城古城。督師府布局嚴謹,有府門,儀門、大堂、二堂、戒碑等,東側為明清遼東戰史館。
一座寧遠古城 半部明清戰史
參觀薊遼督師府,不得不說到明末的軍事家、政治家,中國歷史上十大儒將之一的袁崇煥。明天啟二年,明軍在遼東兵敗,丟失了關外地域,當時身為「寧前道」小官的袁崇煥毛遂自薦,前往寧遠駐守,袁崇煥指揮軍民重修寧遠城,並以少勝多,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兩次勝利,收復關外失地四百里,這是明清戰史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兩次戰役。袁崇煥最輝煌的時刻之一就是鎮守遼東,在薊遼督師府完成了他的人生功業。
寧遠城是全國唯一一座沒被清軍用武力征服的城市。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撫順交戰開始,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統一全國,明清雙方苦苦爭戰了44年。其中有26年時間,寧遠作為遼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領導和指揮遼東軍民抗擊清軍,湧現了許多慷慨悲歌的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座寧遠古城,半部明清戰史」生動地說明了寧遠古城當時的歷史地位。
寧遠皇家驛館 明清院落孤本
若要讀懂一座城,一定要走進藏在古城街巷裏的日常歲月。在古城西街,歷史上的寧遠驛館始建於唐朝,興旺於宋遼金元,明代曾作為國賓館,清代被稱為「皇家驛館」,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東巡時均駐蹕於此。如今,作為興城古城保護性開發建設的首個項目,驛館的囤頂、封檐、外廊等均體現明清建築風格,與古城周圍環境協調搭配,堪稱「北方明清院落孤本」。
走近驛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垂花式門樓。門樓兩側,有名家題寫的《寧遠古城賦》和《寧遠驛館題記》。院門內,一泓碧水圍繞着青石甬路,走過時宛若踏在水中浮橋。連廊兩側的石獅,與上方的飛檐遙相呼應。似乎被眼前景致吸引,一隻彩蝶棲於石獅之上,流連不去……
驛館整體建築布局為東西三條巷子、南北三條胡同,由14個獨立院落、室內外戲院和一個綜合性商業服務街區組成。客房是一正房兩廂房一天井式的封閉庭院,配套景觀、雕塑小品、青磚路與周邊建築相映成趣,韻意自生。建築風格典雅細膩,錯落有致。既有青磚黛瓦的皇家氣派,又有東北民居的古樸厚重。
推開院門,彷彿和幾百年前的「老光景」撞個滿懷,樹下的老船木休閒桌椅、室內的「雙魚寶傘圖」和「萬福紋」元素,古樸氣息以傳統木雕、滿族刺繡等不同形式展現在遊人面前。驛館將百年老船木用於傢具設計、室內外裝飾,將老船木經過歲月洗禮後的粗獷紋理與返璞歸真的設計理念結合,保留其千瘡百孔的原貌,力求體現時間與空間的和諧永恒。船木傢具上獨有的孔洞、深淺不一的顏色,如同古城城牆上的青磚,訴說着古老滄桑的歷史,讓承載歷史的「明驛清風」成為溝通古今的時光隧道。
除了鐘鼓樓、石坊、薊遼督師府和寧遠驛館,古城內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文廟亦值得一看。作為東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廟,佔地16,800平方米的興城文廟,內有狀元門、狀元橋、大成殿、論語牆、聖跡圖等,還有植物奇觀古柏育桐、臥桐成林。
登首山觀烽燧 賞覺華島古蹟
看過了興城古城,還要登首山、吹海風、泡溫泉、訪覺華島,行程才算完整。其中,興城首山因三峰並立,狀若人首而得名。首山海拔329.7米,三首雲冠為興城八景之首,山中林木茂盛,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四周建有逸興閣、望海亭、望海塔等景觀。雄踞首山主峰頂端的烽火台(也稱墩台、烽燧),為明朝軍隊傳遞軍情的重要設施,已有600多年歷史。
首山東南15公里處,遼東灣最大的島嶼覺華島靜待遊客到來。這座葫蘆形島嶼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因島上盛開野菊花,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稱菊花島。2009年又改稱覺華島。該島素有「北方佛島」之稱,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之美譽。主島面積13.5平方公里,島上有大龍宮寺、唐王洞、八角井、菩提樹、九頂石、渤海觀音等名勝古蹟。
旅遊小貼士
香港到遼寧興城線路推薦
線路一:從香港乘飛機或高鐵至天津,轉乘高鐵至葫蘆島北站,再乘車約半小時即到興城古城。
線路二:從香港乘飛機至瀋陽,轉乘高鐵至葫蘆島北站,再乘車約半小時即到興城古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