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系」旁,建築外形似鼎如尊、上懸一個藝術化篆書「史」字的建築就是今年九月開館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據了解,博物館的常設展廳有七千餘平方米,時間線覆蓋舊石器時代到近代中國。展覽以田野考古發現的文物為線索,以「倉儲式陳列,沉浸式體驗」為特色,展出六千餘件考古一線出土的實物真品和館藏的珍貴古籍文獻資料,講述了中國從舊石器時代至今的歷程,展現出中華文明演進和中外文明交流的歷史圖景。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
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序廳,迎面照壁上巨幅銅版畫質感的青綠山水畫卷帶來巨大的視覺衝擊,繞過照壁,一條「歷史大道」在眼前鋪陳開來,從800萬年前的臘瑪古猿一直延續到當下,映襯着頂棚上星象圖,充滿了深沉厚重的歷史滄桑感。1928年,中國首次對安陽殷墟進行發掘,被譽為考古學的開端。在「歷史大道」兩側,展出的正是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兩駕商代馬車。從序廳開始,可以沿着「文明起源」「宅茲中國」「大國一統」「和融萬方」「民族覺醒」5個專題展逐一參觀。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館內的基本陳列以綿延五千餘年而不斷裂的中華文明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歷程為展陳主線,以中國歷史研究院珍藏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標本精品和專題檔案文獻精華為主要展品,體現出考古學的學科特色。記者看到,中國出色的考古發掘工作使得這裏幾乎每一件文物都是鎮館之寶,其中不乏首次對公眾開放的珍品文物。
尋找四千年前漢字起源
在「文明起源」展廳,觀眾能找到文字的起源,看到四千年前的漢字。出土於安徽蒙城新石器時代尉遲寺遺址的大口陶尊,器身上刻有刻畫符號。約4800年前,古人在製作這件陶器時,在上面繪製了太陽、月亮和山的圖案。在距今約4千年前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壺正面鼓腹部,考古人員發現了用硃砂書寫的字符,其中一個就是漢字「文」。專家認為,這不僅表明中國文字的一脈相承,更體現了中華文明不曾中斷、連續發展的特徵。
陶器紋飾反映龍圖騰崇拜
「埏埴以為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人類利用火第一次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也是中國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彩繪龍紋陶盤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是迄今在中原地區所見蟠龍形象的最早標本,也是陶寺時期已出現王權和國家的實物象徵,展現了中華民族龍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融合。距今約4300年前的陶寺遺址共出土4件彩繪龍紋陶盤,繪製了中國最早帶有鱗片的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陶」。另外一件出土於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的細泥紅陶人面像面部表情溫和、神態安詳,也頗為有趣,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陶寺遺址的彩繪龍紋陶盆與「夏都」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都展現了中國先民自古以來的龍圖騰崇拜。在三層展廳,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就在這裏展出。綠松石龍形器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價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是首次向公眾展出。該龍形器於2002年在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墓主人身上被發現,由2千餘片綠松石組合而成,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身有銅鈴和玉石鈴舌,對應《詩經》中「龍旂陽陽,和鈴央央」的記載。有學者認為,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歷史典籍講述治國智慧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古籍保存着實不易。在博物館裏有一塊區域專門展示各種珍貴的歷史典籍,有條理地向觀眾講述中國治國理政的智慧。這裏有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尚書體注大全》,有明代皇帝專屬的教科書,有紀傳體「二十四史」、明代法典《大明律》、清康熙年間地理著作《皇輿表》等等,都是館藏的善本。其中,還有《平定台灣戰圖》《平定西域戰圖》等,備受關注。
在展館中,隨處可見的數字化展示讓文物「動」了起來,營造出恢弘的歷史氛圍,觀眾彷彿置身古代社會,在當下的氛圍中體驗歷史,產生情感共鳴。在石器時代展品區域,穿插模擬打製石器的互動視頻;在甲骨陳列附近,觀眾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體驗商人占卜的過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外含有車轍、駱駝腳印等的道路模擬場景,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輕點展櫃玻璃,大口陶尊上日、月、山的圖案便「跳」到了玻璃上,距今約4800年前的筆觸,與現代光電效果交疊重合,帶來穿越時空的震撼。
從「九層妖塔」到阿柴王陵
「在高高的土堆中存在『有妖怪的高樓』」,這是青海省海西州東南都蘭縣居民相傳甚久的說法。當地位於熱水墓群區域的一座坐南朝北、形制特殊的墓葬,被當地居民稱為「九層妖塔」。此後經過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加工,「九層妖塔」的故事廣為人知。那麼,「九層妖塔」背後的歷史是怎樣的?青海道如何把中國和世界聯繫在一起?中國考古博物館當前正在展出的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就將這些謎團一一揭開。
198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沉寂千年的熱水墓群展開考古發掘,被稱為「九層妖塔」血渭一號墓隨之被發現。
據記載,血渭一號墓形製特殊,是一座木石結構的多室墓,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級墓葬。墓道中發現殉馬坑,為研究古代青藏高原喪葬制度和宗教觀念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墓葬出土近千件文物,部分遺物工藝與裝飾圖案帶有濃郁的西亞薩珊波斯和中亞粟特等民族風格,證明都蘭地區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樑和樞紐作用。
這處墓葬的主人是誰?出土的一枚高約3.5厘米、長1.8厘米的小小銀印章回答了這個問題。借助掃描技術,印章上篆刻的駱駝圖像和古藏文清晰顯現,意為「外甥阿柴王之印」。專家判斷,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公元八世紀中期吐蕃統治下的吐谷渾王,這枚印章也成為反映唐(吐蕃時期)吐谷渾與吐蕃政治聯姻的重要物證。
在吐谷渾控制時期,青海道作為連通中外商貿和文化的關鍵通道,文化的交融互鑒,在展廳中得到了直觀展現。熱水墓群的重要考古發現,充分證明這個地區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節點,從北朝至唐蕃時期,都蘭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中轉站。
婦好墓珍貴隨葬品專區吸睛
生活於公元前十三世紀後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的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1976年在河南安陽市殷墟發掘的婦好墓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是迄今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級階層的主流觀念,在中國考古史、殷商史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考古博物館展廳中專門開闢區域,陳列物悉數來自殷墟婦好墓,形成最完整的出土物系列。
史料記載,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928件。主要有圓鼎、大型甗、簋、帶蓋方罍、方斝、三聯甗、鴞尊、大型鉞等。部分禮器和兩件大鉞製作精緻,質地厚重,造型優美,花紋繁複,極其少見。
在婦好墓陣列區域最中心位置的是一隻司母辛銅方鼎,銘文「司母辛」鑄造在口下內壁,「辛」是婦好去世後在宗廟被供奉的廟號,意為婦好的子女為祭祀亡母「辛」而鑄造此鼎。這只鼎重達117.5公斤,是為數不多的商代大型重器。
展區裏「嵌綠松石象牙杯」也是舉世聞名的器物,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文物。近距離觀看,這件象牙杯杯身如觚,用象牙根段製成,通體雕刻繁縟精細的花紋,有獸面紋、夔紋等,畫龍點睛的是鑲嵌在象牙中的綠松石。頭向上,尾下垂,飾鳥紋,鑲綠松石,有上下對稱的小圓榫,插入杯身,是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顯示了商代在鑄銅和製玉之外更為豐富的工藝技術。
展品中還有大量的甲骨卜辭,可以看到,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多次受命征戰沙場,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她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