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 法門珍寶——唐代文物精品特展」現場。
◆法門寺博物館藏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昭陵博物館藏三彩男牽駝俑
◆法門寺博物館藏象首金剛銅熏爐
◆昭陵博物館藏三彩馬
◆法門寺博物館藏八稜淨水秘色瓷瓶
◆法門寺博物館藏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法門寺博物館藏八瓣團花紋藍色琉璃盤
◆法門寺博物館藏鎏金坐佛紋雲頭銀如意
◆法門寺博物館藏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法門寺博物館藏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導,福建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主辦的「大唐盛世 法門珍寶——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福建博物院揭開了大唐盛世的神秘面紗。本次展覽集合福建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等8家博物館的精美展品共計127組152件,一級文物 52組58件,其中包括乾隆皇帝遍尋不得的「千峰翠色」唐代秘色瓷器兩件;唐代宮廷御用茶、香、酒類金銀器,以及大唐皇室虔誠供奉金銀寶器等,均是堪稱國寶的盛世奇珍,展現了千年之前大唐社會豐富多元、兼容開放的風采與神韻。本次展期直至12月24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福建報道

是次展覽分為「大唐秘寶」、「花萼相輝」、「盛唐氣象」3個篇章,挑選了製作精美的皇室金銀器、秘色瓷、琉璃器、石刻造像、唐三彩等諸多反映唐代社會面貌的文物。展覽還展出了3件被列為禁止出境的唐代金銀重器,分別是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六臂觀音純金寶函、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這些器物都是對唐代社會生活的再現,充分展現唐代大國工匠精湛的藝術創造力和大唐國強民富的物質生活,呈現恢弘大氣的盛唐氣象以及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大唐秘寶 重現絕代風華

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被發現,讓地宮裏埋藏千年的大唐珍寶露出真容。這裏有舉世無雙的佛祖真身舍利,有極盡工巧的金銀寶器,有為宮廷製作的秘色瓷器,有來自遙遠異域的玻璃器。這些瑰寶彰顯出煌煌盛唐的絕代風華與繁榮富庶,令世人驚嘆稱頌不已。作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據法門寺博物館文博專家權飛主任介紹,據文獻記載,古印度阿育王分舍利八萬四千份,於全世界進行供養,其中有19枚舍利傳入中國。但由於戰亂變遷等原因,大部分佛塔與舍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法門寺塔得以保存。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八重寶函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位列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現場展出法門寺博物館藏六臂觀音純金寶函是盛放第一枚佛骨舍利——玉質影骨的八重寶函的第5重。函體正面中部鏨一尊六臂觀音、首、背、身光俱全,頭稍右側。觀音兩側有脅持六尊合掌跪於蒲團之上,前有童子兩尊坐於蓮台之上,雙手捧盤獻物。觀音前置香案,後有四株菩提。函體其餘三面為坐佛像,周圍有菩薩、童子或金剛力士等侍奉。

法門寺博物館藏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是佛教中的短柄錫杖。據權飛介紹,在舉行佛教法會時,僧人手持短柄錫杖,振之以誦唸經文。此錫杖是唐懿宗敕命文思院為舍利供養法會使用而造的,後供養於地宮。在佛教中,這種單輪十二環錫杖屬迦葉佛所持。法門寺地宮共出土3件錫杖,另2件為鎏金單輪六環銅錫杖和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公元七至八世紀,疆域遼闊、交通發達、文化多元、經濟富足的大唐王朝,以全方位的開放態勢接受着萬邦來朝。國力的強盛和與世界的交流,提振了唐人的文化自信,其生活方式及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創造出空前輝煌的盛唐文明。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與香具,展現着盛世背景下風靡一時的茶道文化與香道文化;丁卯橋窖藏出土的造型別致的酒器,彰顯着大唐王朝豪飲之風的盛行。兩地出土的金銀首飾和都城出土的三彩女俑則彰顯了盛世女性的獨特風韻。

花萼相輝 盡展文化自信

現場展示鎮江博物館藏鎏金雙鳳紋帶蓋銀茶盒,蓋面錘刻紋飾,以銜草雙鳳紋為主體,邊緣刻8對相向的飛雁,其間刻纏枝蓮及魚子紋;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鴻雁,圈足邊沿飾有蓮瓣紋。銀盒造型端莊,刻花處鎏金,顯得富麗堂皇,是唐代金銀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展覽中,異彩奪目的金銀器凝聚了巧奪天工的創造力與唐代工匠的巧思。在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的展台前圍滿了前來看展的市民。這件文物出土於法門寺地宮,是迄今發現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製作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枚。香囊又稱香球、熏球,是一種熏香用具,金屬材質香囊可分為金、銀、銅、鐵等,其中以金銀材質為上品,供皇室貴族使用。大件香囊可以懸掛於室內或者車輿之中,小件可佩戴於身上或者攏於袖中,主要用於熏衣香體、悅心怡情。據特展講解員介紹,「香囊結構精巧,無論球體如何轉動,香灰火星都不會外溢傾灑,後來這種製作技術還傳到了印度、意大利等國家。」

鎏金銀盆 反映盛唐氣象

法門寺和丁卯橋窖藏見證了唐代金銀器的集群性留存,出土文物以優美端莊的器物造型,高超精良的製作技藝,精緻豐滿的圖案紋飾,集中反映了大唐王朝手工藝品製作的傑出成就。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保證了手工製造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高溫青瓷中的秘色瓷在此時大放異彩。強盛的國力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大量精美的陶瓷器被運往中亞、歐洲,同時,西方先進的技術也傳入大唐,推動了金銀器製造業的發展登上高峰。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大唐遺寶,正是盛唐工匠高超技藝的生動寫照。

展覽現場,法門寺博物館藏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吸引一眾市民的關注。據介紹,此件大銀盆集澆鑄、模衝、捶揲、鏨刻、鎏金、鉚接等多種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細膩工整,線條舒適流暢。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是法門寺金銀器中製作工藝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為唐代金銀器之極品。

盆底鏨一對以鴛鴦為中心的闊葉石榴大團花。盆外兩側鉚接兩個前額刻「王」形紋樣的天龍鋪首,口銜海棠花圓環,環上套接弓形提手。盆底鏨刻「浙西」二字,為「浙西道」進奉之物。浙西道治所位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是晚唐南方金銀器製作中心,說明當時南方金銀器製作水平已不低於宮廷作坊,反映了唐代匠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秘色」之意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塗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其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產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別牢固。「秘色瓷」的釉色,或如「千峰翠色」,或如「明月染春水」,彷彿是山水之色融化而成。

據介紹,法門寺博物館藏八稜淨水秘色瓷瓶,通體施青釉,胎質細膩,有開片。足底露胎,胎色淺灰而精緻細密。這類器形在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造型優美典雅,釉質青翠光潤,反映出唐代越窯成型和燒造的高超技藝。同樣在現場展出的八瓣團花紋藍色琉璃盤,盤內有三重結構的刻花裝飾,形成一朵大團花,盤底有鐵棒加工痕跡。法門寺地宮出土20件玻璃器,大多為公元八至九世紀中東地區的伊斯蘭玻璃製品。這批玻璃器皿為早期伊斯蘭與唐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