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並推出詳細和動態性的行動綱領來推動政策按計劃執行,在社會引發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在香港社會由治及興階段和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新常態下,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此份攻防兼備、宏觀與微觀並重、既放眼未來亦重視當下的施政報告,將鼓勵社會各界共同解決香港的經濟產業、社會民生和區域融合中所面對的關鍵問題,掌握好當中的新機遇。

首先,可從施政報告文本理解「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它是置於第五部分「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之下,而且是「提升競爭力」和「對接國家戰略 強化『八大中心』」兩大目標之後的首項具體工作,並題為「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新引擎」。筆者亦從《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2023》看出兩項發展特點,一是在規劃過程中完全考慮了與深圳的對接;二是《行動綱領》的動態性特點,不少項目仍處於研究階段,一些目標亦會按客觀條件而作出調整。這都反映出特區政府追趕落後、把握機遇的積極態度,讓「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更加值得期待。

「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以「產業帶動」作為主軸,反映出三方面的發展考慮。一是着力發展口岸商貿、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並鼓勵再工業化,將有助香港的產業和就業結構重新向較平衡和多元化方向發展,吸引不同領域的優質人才。而且更可利用創新科技地帶所帶來的研究成果,轉化於優化不同產業的生產過程和提升產品水平上;亦可為這些實體產業活動的升級轉型提供機會和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崗位。

二是對接深圳將可帶來巨大協同和溢出效應。四個區域的產業活動完全對應深圳方面的相關產業發展,如深圳河套區的創科活動、前海合作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南山區的物流業務等。港深雙城如此的合作發展,有能力在資金、企業、人才和技術等方面出現更大的全球集聚,並產生更大協同效應。

三是圍繞產業建造多個新社區,產業活動、房屋、交通、社區設施和自然環境等同時全方位發展,並利用市場力量加速實現。這是類近過去新市鎮的實現自給自足發展目標,但完善參與各方的協作,所以提出了「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的說法。而且產業先行,通過供應大量優質就業機會,是可創造一個更有生產力的社區,並避免過去一些新市鎮欠缺足夠就業機會、市民要長途出行上班的問題。

筆者認為實踐「北部都會區」這個宏觀規劃過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這是一個涉及不同產業、眾多持份者、投資龐大、發展時間長的規劃,必然會受到不少內外環境變化影響,或會使持續執行的前景成為未知數。不妨採取由易到難的發展方式,在一系列的KPI之中可包含一些較易實現的顯眼的短期目標,讓一批良好的發展成果成為政府、市場力量和市民在持續投入資金和投放更大信心方面的一種支持。

二是需要謹慎用好「市場力量」,避免項目變質。筆者在這方面是樂觀的,原因之一是「北部都會區」不只是香港內部發展項目,更是對應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項目,外部的「壓力」將成為「北部都會區」按計劃發展,甚至只能發展得更好的「動力」。原因之二是本屆特區政府的新管治作風予人信心,這見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只是願景、不只有《行動綱領》,更有由多個層次的組織組成的制度架構來指導和監督整個規劃的執行。這包括了「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以及「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參與其中的不只有行政長官、三位司長、財政司副司長及相關局長,更有一眾專家及社會人士和深圳市政府。發展過程中若出現偏差,在運行良好的制度架構下是可以被及時發展和作出修正的。而個別部門或群體的聲音或利益,在此架構下亦比較難得到傾斜,反之是必然從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來協助不同的利益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