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海風韻:饒宗頤與嶺南四君子合作畫」展覽現場
◆趙少昂、饒宗頤《葫蘆紅蜂》(1987)
◆關山月、饒宗頤《梅石》(1987)
◆黎雄才、饒宗頤《細雨魚兒出》(1994)
◆楊善深、饒宗頤《坡石蘭竹》(1998)
◆左至右: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博士,饒學研究基金永遠行政董事鄧偉雄博士,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先生GBS、JP,一濤居主人孫少文博士BBS、JP,饒宗頤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教授GBS、JP,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

文人合作畫,帶有東方文化中文人雅士的遊戲特質,不僅創作者們要有着不相上下的藝術功力,也講求創意的配合和對全局的兼顧,若落筆相宜,便能呈現錯落有致、虛實相交、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正舉辦「嶺海風韻:饒宗頤與嶺南四君子合作畫」展覽,展出的36幅畫作,正是由饒公與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及楊善深四人合作的繪畫。◆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1983年至2001年間,饒公將自己完成的作品交予四位嶺南大師,請他們自行根據他的畫作補筆。展覽中每幅渾然天成的畫作,都標誌着饒公與四位大師之間的友誼,也反映着饒公不為門戶所限,開放交流的廣闊胸襟。適逢饒館年初獲孫少文基金會捐助開展半年翻新工程後的首個新設展覽,饒宗頣文化館管委會主席李焯芬表示,饒館將繼續長期展出更多饒宗頤作品,並由一新美術館提供策展支援,為文化館賦予歷史、藝術及教育等深層意義,共同提升大家對中國文化及藝術的認知和欣賞能力。

默契配合蘊藏大師智慧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介紹,文人合作畫自明代開始流行,但保存下來的不多:「合作畫通常分為兩種形式,最常見的是一人畫畫,另一人題詩,作品是繪畫和文學的結合;另一種是畫面中的不同部分,比如樹是一個人畫,旁邊的石又是另一人畫,這叫補筆。饒公與四位嶺南大師的作品,就是後者。」他也表示,要令所寫所畫天衣無縫地融合,即興的補筆考驗正是畫家的配合,若二人之間有一方功力有參差,就配合不好。

趙少昂與饒宗頤合作的《蘆葦蜻蜓》中,饒宗頤畫下塘中斜生的蘆葦,趙少昂的補筆,就是水面低飛的一隻蜻蜓。兩人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從趙少昂的蜻蜓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嶺南派風格,饒宗頤則師古人之風,然而他們所畫卻融合得很好,沒有衝突之處,可見二人功力相當。

「趙少昂只補很少的東西,饒畫葦草,趙就加蜻蜓,整幅畫一下子由靜態變為了動態,有了生命力。」楊春棠說。又如在二人所作《荷花游魚》中,饒畫荷花,趙便補上游魚,寥寥數筆,盡顯盎然生機。楊春棠評價:「在補筆時,趙少昂收斂起嶺南派的豪放揮灑,筆觸變得細膩微小,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主客分明』,補筆的人不會喧賓奪主,只會用一些細小的元素來帶出氛圍,這也是藝術大師的智慧之處。」

體現東方藝術和諧之美

楊春棠提及,這批饒宗頤與嶺南四君子合作畫藏品共有68幅,今次先展出36幅,之後還會更換展品。「其中最多的是趙少昂與饒公的合作畫,因為趙少昂住在香港,與饒公常常碰面,而關山月、黎雄才住在廣州,楊善深雖在港但比較遲才與饒公開始合作。四位嶺南大師各有他們的特點,趙少昂擅長畫昆蟲花卉,楊善深繪畫的題材最廣泛,人物花鳥均有涉獵,關山月擅長畫梅花,黎雄才則擅山水、松樹。而饒公是萬能的,他的過人之處便是書法,而且他才思敏捷,經常會想到一些詩句題在畫作之側。」

據饒學研究基金永遠行政董事鄧偉雄博士記述,趙少昂與饒宗頤為多年好友,某次相聚,趙少昂忽然說起「我倆應合作一些畫,以作我等交遊之紀念」,從此之後每逢兩位相聚時,就會乘興揮毫,有時他也會為兩人傳送作品,讓另一人補筆,因此才積累了這麼多幅作品。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嶺南四君子就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大型合作展覽,關山月、黎雄才來港,與饒宗頤結識,後來到九十年代,廣東畫院為饒宗頤舉辦書畫展,他有了更多機會與關、黎二人見面,於是與他們一同創作。這些合作畫,不僅記錄了嶺南大師們與饒宗頤之間的友誼,也是嶺南藝壇之奇珍。

「嶺海風韻:饒宗頤與嶺南四君子合作畫」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

地點: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