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競徽熱愛挑戰,無懼環境改變。
◆梁競徽即使已轉戰多種崗位,但對演戲的熱忱從未改變。
◆梁競徽曾以一身全黑廚師裝直播賣牛扒。 受訪者供圖
◆梁競徽與胡炯龍(左)及助播工作人員曾於香格里拉直播賣松茸。 受訪者供圖
◆梁競徽與胡杏兒曾在內地合作拍攝《獅子山下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
◆梁競徽也曾赴江蘇開直播賣大閘蟹。 受訪者供圖
◆梁競徽常折服於內地美景,拍照留念。 受訪者供圖

北上發展練得多技傍身 演藝再覓新路

梁競徽(前名梁烈唯)近年將重心轉移至內地發展,除接拍影視作品和投資生意外,亦嘗試轉型做直播帶貨,做出不俗成績。從在直播間內以一身廚師裝束即場煎牛扒,到遠赴江蘇直播賣大閘蟹,或是在香格里拉直播賣松茸……回望起2019年自己離開TVB,簽約邵氏兄弟並毅然赴內地發展的時候,他堅定地說:「我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在當時我有的能力和資源下,所能夠做的最好的決定。沒有什麼幸不幸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場地鳴謝:荃灣Plaza88商場碼頭故事

近月,梁競徽有份參演的內地網絡電影《戰警之生死狙擊》在網絡平台熱映,他飾演的反派毒梟一角相當搶眼,淋漓盡致的演繹獲得不少網民稱讚。原來此電影早已於2020年拍攝完成,如此這般延遲上映的電影和劇集,他還參演了數部,雖獲不錯片酬,卻未能及時使他的演藝生涯更進一步,這也引發了他的思考:「這好像是在給我一種指引,告訴我此刻暫時不適合繼續拍戲,工作量愈來愈少,不是因為你不再受歡迎,而是大家都應要配合祖國的防疫政策,不要聚集。我經歷了這幾年後,醒覺原來很多事情我們是無法提前計劃的,我只能準備好自己去迎接每一個突變,也學會勇於接受改變,改變就是一種進步。」於是,便有了之後那位公眾眼中藉直播帶貨和社交媒體短視頻吸引粉絲的梁競徽。當疫情已平息,直播帶貨行業板塊面臨巨變,他也可泰然處之,轉變路向,繼續前行。經歷了幾年的艱難時期,他經多年錘煉的演技仍在,直播技巧和運用普通話的能力也愈發嫺熟,「無論如何,我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沒人可以拿走。」

以專業態度正視直播行業

當疫情漸趨平息,梁競徽已清晰意識到,這幾年迅猛發展的直播帶貨行業將迎來巨變,「之前很多線下實體店因疫情無法開門,供應商的貨品以及農民的產品等都需要靠直播帶貨產業去內銷。如今都在鼓勵大家出門消費,推動社會經濟和本地生活。例如之前我們可以靠直播勾起觀眾想食點心的慾望,再銷售冷凍點心,但如今大家都可以出門飲茶或者叫外賣。當年我和朋友合夥開公司,在直播帶貨板塊也獲取到了不錯的成績和利益,但如今我們公司的業務需要做出一些調整,我也基本暫停了直播這件事。」

雖已暫別直播間,但這三年來的直播經歷已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憶述當年剛接觸直播時,自己是秉持不輕視也不重視的態度,也笑稱剛開始嘗試直播也遇到不少趣事:「『吹水』話題飛去好遠,不記得上商品鏈接,團隊的人要不斷舉牌提醒我。」直到真正全身心投入這個行業,他不由慨嘆其專業性:「團隊裏每個人都很重要,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如果是面對面銷售,你可以通過對方的情緒而轉變銷售策略,而直播時你面對的只有鏡頭,很多人在看你,但你不知道對方的反應,你應該怎樣做?只能靠背後的這班團隊觀察數據和留言,再回饋給你,你才能決定用怎樣的速度和方式繼續下去。這件事不會比拍戲或者主持工作簡單,各有各的專業,我們要學會跟隨着世界的變化而改變自己。」

跳出舒適圈 苦練普通話

當梁競徽堅持以專業的態度正視直播帶貨這件事,普通話是他無法忽視的一部分。「我身邊也有不少藝人朋友選擇在廣東省發展,以廣東話直播帶貨,其實沒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自己enjoy(享受)便好。但我既然想融入內地市場,我一定要跳出舒適圈,令普通話進步,也為日後可能上內地綜藝做好準備。」

他認為,普通話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認受性,無論在日本還是歐美,遊客區常有講普通話的服務人員,為旅途增添溝通之便。他回憶起早前自己與朋友去日本旅行的經歷:「我們幾人出門買消夜,不懂日文,在餐廳門前不知如何點餐。突然有位講普通話的女生問我是不是拍過《使徒行者》的演員,原來她是來自內地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在餐廳兼職打工,經過她的介紹,我們才能成功點餐。女生後來還邀請我合照留念,我想這張合照很『抵』,『救』了我們。」

也是日復一日的直播帶貨工作,使他在反覆練習中令普通話水平突飛猛進,直播技巧也日益嫺熟,為日後繼續在內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演藝事業的熱忱從未改變

梁競徽對演藝事業的熱忱其實從未改變,「始終我都是一個演員,想看下演藝事業的路途會怎樣。」但他也不諱言,疫情後的全球經濟還處於復甦的過程中,而只有經濟愈好,娛樂行業才會更好地發展,「香港仍有本土小製作電影開鏡,不少人也在向網絡媒體方向發展。而內地網絡平台多姿多彩,很多人拍短劇、網絡綜藝或者經營自媒體,只要你肯努力,未必一定會發達,但賺兩餐不會很難。」

從TVB劇集《使徒行者》中的「木虱」到《飛虎》中的狙擊手莊卓源,再到邵氏兄弟的《飛虎》系列劇集,他自稱幸運,因為曾演繹了這些令觀眾記得的經典角色。但他也直言,內地演藝界的機會雖多,而留給香港藝人的機會並不如想像般那樣多,「如今內地製作的影視劇很多,大家不會再像十幾年那樣追看TVB的劇集,香港藝人在內地有人認識的已經不多了。新一代的香港藝人若想要上內地的大製作電影、劇集或綜藝,其實背後需要很大的推動力,內地如今最流行的甜寵或玄幻劇,其實都是年輕演員的世界,我們是做不到的。」

於是,他認為,大灣區內地城市其實是一個很值得香港藝人去開拓的領域,「雖然我很努力提升普通話,我也從未放棄過廣東話,我也很想在大灣區拍一些香港觀眾可以免費看到的劇集,我在這裏出世,在這裏長大,也在這裏得到很多鍛煉和支持,才有機會令內地的朋友們認識我。我的根在香港,以前只有TVB,現在無論YouTube還是抖音都有很多受眾。我覺得我們大灣區的藝人首先要團結,如果大家在內地有什麼需要做的,我都會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