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容止》記載了一個有關三國時期「小鮮肉」何晏的小故事。何晏以相貌美麗見稱。他的臉很白,白得讓魏文帝曹丕也懷疑他在臉上塗了脂粉。為了考證這事,曹丕刻意在夏天最炎熱的時候,請何晏吃一碗「熱湯餅」。何晏一邊吃,一邊汗如雨下,於是只好撩起紅衣擦臉。結果,何晏的臉卻愈擦愈光潔,臉色更加白晳。
長期關注本欄的讀者當然知道我是一個吃貨,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個小故事裏的食物——「湯餅」。它到底是什麼?今天還存在於我們的飲食系統嗎?
「餅」的來歷有說法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餅」:「麪餈也」。「麪」,許慎解釋為「麥末也」,所以可以把餅理解成「麥製品」。至於「餈」,許慎指「稻餅也」,即是類似糍粑的米製品。合併二字,「餅」,簡單來說就是今日說的「麵食」。事實上,在戰國前後已經有「餅」的出現。《墨子·耕柱篇》謂:「見人之作餅,則還然竊之。」因此,中國人食用餅的歷史肯定逾二千年。
當餅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時,我們偉大的祖先自然要好好「研究」它。於是,後世就出現很多不同花樣的「餅」了。宋代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指:「凡以麵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有火燒的「燒餅」,自然也有「水瀹而食」(用水煮來吃)的「湯餅」。除了這兩樣外,還有「蒸餅」、「籠餅」、「胡餅」、「爐餅」等,好不熱鬧。
「湯餅」有兩種演變
按古書的說法,應該是有兩個形態:早期是像今天的「麵疙瘩」,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刀切麵」之類的麵條。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說:「湯餅,一名餺飥,亦名不托。」那麼「餺飥」又是怎麼的一回事?我們再往前追,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九)記載了有關做法,譯為白話即是說:把麵團揉搓成拇指大小,約兩寸一條,放進水盆中浸。這時要用手把那兩寸麵團向盆邊揉搓成一片薄麵片,跟着放在沸水中煮熟。這種薄而形狀不齊整的麵食,就像今天的麵疙瘩。
《演繁露》卷十五又說,後來人們改用刀「鈷」(即切斷)開麵,於是又把「餺飥」易名為「不托」,意思是不再用掌托起麵條。於是,我們可以推測,這時候的「不托」是放在几案上用刀切割成條,這不就是「刀切麵」?這刀切麵今天在韓國仍然十分流行,但筆者不太習慣韓食,所以只吃過一兩次,不作評論。反而,河南開封有道名為「齊氏大刀麵」的非遺美食,據說起源於宋朝,估計跟這個「不托」最為接近。
總的來說,湯餅本身就經歷了從粗到細、從厚到薄的變化。然而,無論在哪個年代,它都十分受民眾歡迎。西晉有首《餅賦》,其中一節寫道在「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鼻涕都幾乎被凍住的時候,湯餅是充飢解寒最好的食物。
誠然!香港人不也是一大早就愛來一碗「餐蛋湯餅」嗎?
◆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