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首都國際機場格外忙碌,隨着一架架搭載着外國首腦的專機接踵而至,中國今年主場外交的重頭戲正式拉開序幕。在世界局勢複雜動盪的背景下,在全球輿論的高度關注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如期在北京舉行。

從公布的議程看,本屆高峰論壇活動安排別具深意。17日,論壇將舉行企業家大會和歡迎晚宴,18日,開幕式、高級別論壇及專題論壇將密集登場。其中,三場高級別論壇將重點圍繞互聯互通、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六場專題論壇則將分別聚焦貿易暢通、民心相通、智庫交流、廉潔絲路、地方合作和海洋合作。論壇涵蓋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以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與前兩屆相比,雖然活動數量有所減少,但議題設置更具針對性,更加務實,更加細化,契合了「一帶一路」當下的建設難點和未來發展方向。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恰逢世界進入新一輪複雜動盪的變革期。大國博弈競爭加速升級,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全球經濟復甦艱難,冷戰思維、零和思維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甚囂塵上,民粹主義抬頭趨勢明顯,由此伴生各種雜音,試圖抹黑和質疑「一帶一路」,但卻與事實大相徑庭。

不激不厲,風規自遠。10年來,中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矢志不渝,穩紮穩打,恰恰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切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為破解全球持續加重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方向和出路,為世界各國走向共同發展繁榮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實踐路徑。

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有目共睹

不畏浮雲遮望眼。10年來,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為共建國家帶去實實在在的好處,既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10年間,中老鐵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中巴經濟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建設運營穩步開展;10年來,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技術、雜交水稻、青蒿素等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在發展中國家落地生根;10年間,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上萬億美元投資,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助力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顯然,儘管國際形勢「亂雲飛渡」,但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今次高峰論壇,目前已有來自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確認出席,參會嘉賓註冊人數已超過4,000人。站在十周年的新起點上,相信各方將共聚一堂,放眼未來10年甚至更遠,從容擘畫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藍圖,明確下階段合作方向及重點領域,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