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討論到一個話題:性格是先天還是後天的?討論時提到了艾力克森(Erik Erikson)的人生八階段理論,我認為這個理論在分析個體的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雖然時代變遷、教育普及和互聯網的興起已經對人們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一些改變,但人生八階段理論可以提供一個框架,用來理解個體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

此理論認為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和挑戰,如果在某一個階段發展得不好,可能會對個人的個性甚至整體發展和幸福產生負面影響。本次就以一位大家應該比較熟悉的人物作例子,基於這一理論來分析後天經歷如何影響性格及個人發展。

劉禪(207年-271年)字公嗣,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人物,是劉備的兒子,被人們「負評」了快兩千年。劉禪在位期間面臨許多政治和軍事的挑戰,並以其軟弱無能的統治而聞名。不過筆者評論人物會從多角度出發,不會只着眼於批評,這樣除了減輕個人情緒的影響外,也更能體會人世間的不容易。

人們認為劉禪能力差,除了蜀漢在他手上滅亡外還有「政事無巨細,咸決於(諸葛)亮」及「樂不思蜀」等典型事例。不過,如只用這兩點去佐證劉禪的能力,其實說服力不足。我們可以看出,劉禪和諸葛亮如父子般的關係及對其的信任,也能反映他性格特點。

人生八階段理論認為,由初生到約一歲時為嬰兒期,主要任務是與人建立安全可信的關係。如能完成任務則能對他人產生信任,情緒穩定;反之則不然。另外一提,此理論提到的歲數範圍是一個大約數字,受個體發展速度及時代文化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劉禪「三階段」風險多

以劉禪為例,能追查到他成長經歷的也主要是三階段。首先是嬰兒時期,他約1歲時在長坂坡曾被父親拋棄但終被趙子龍所救,而且當時其母一直在其身邊,所以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因此可見,在嬰兒時的發展,因記憶系統及認知能力未發展完成也不太受個別事件影響,反而是在該段時期能否得到在一個安全環境、得到照顧及建立信任等影響最深。而他在成年後和諸葛亮的關係及信任之深厚,如按理論推演,他嬰兒期應得到不錯的照顧。

其次是劉禪5歲左右,建安十七年劉備入蜀,孫權派人接回孫夫人,孫夫人想將5歲的劉禪一併帶走,諸葛亮派遣趙雲奪回。3歲至6歲是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指接受學前教育開始到入讀小學為止,主要任務為得到認同,發展的正面後果為自信心及進取心,反之則變得不主動。

劉禪這階段應是萬千寵愛在一身,自信心及進取應不錯。不過按理論而言,劉襌即使接受當時最好的教育而且資源充足,就算在教育上有此待遇也未必能得到足夠的成就感,因為當年的學習目標及方法和今天着重愉快及創意的教育絕不相同。

最後是劉禪的青少年期,這個時期的任務為尋找、認識及接受自己,成功則對未來不感迷茫及對所屬團體有歸屬感,反之則對自我角色、身份及人生目的感到混亂。劉禪即位時年僅16歲,由於年幼且缺乏政治經驗,他在政治和領導能力方面表現出不成熟和不確定的特徵。

在青少年階段,他被早早拉到成人社會,在今日的標準可謂「壓力山大」。即使諸葛亮及董允等提供了莫大的協助,但在這情況下劉禪傾向倚賴身邊的人這種太信任身邊人的行為,必定造成劉禪能力差劣的印象。

劉國輝老師(學研社成員,在大專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