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凡 華坊諮詢評估特約資深顧問
多國於今年7月份整體氣溫都錄得歷史新高,而聯合國已警告:「全球沸騰」時代已經來臨,香港交易所亦於7月就ESG範疇提升強制氣候信息披露,以合乎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所倡議的統一標準進行諮詢。筆者分析了天文台自1992年至2023年到目前為止所記錄的一萬一千多日每日總日照數據,以五年移動平均數來比較,發現截至去年底的移動平均每日總日照時數比30年前上升了14%,而每日少於4小時日照的日數(包括陰天和雨天)更下跌了15%,一方面警示了人類須更積極減少碳排放和修補對大氣層的傷害,另一方面可以是盡力以太陽能替代部分碳排放的能源消耗。
很多公營和私營建築物業主已探討在其大廈天台安裝太陽能系統,奈何有些建築物在設計建築圖則時把天台定為隔火層,須作暫避火災或等待救援之用,所以令安裝方案多了考慮因素,而普羅市民亦未必能從「近距離」見證以太陽能替代方案減少碳排放的意思。
效益高 有望惠及全港市民
但有一項民生設施若安裝太陽能設備卻相對快捷可行,而且令全港市民見證受惠,它就是行人天橋。根據目前政府的開放數據,由私人土地業權人管理維修的有200幾條,其餘1,069條皆由路政署管理維修,涉及總蓋頂面積達450多萬平方呎,若以安裝每塊1米乘1.65米每日收集4小時約1.188千瓦小時(kWh)的太陽能收集板的天橋(約九百條)蓋頂計算,能放置197,700多塊,再乘以天文台全年達4小時日照數目的207天(每年日數和每日時數均由於全球沸騰而持續上升),即一年能獲取約48,600,000千瓦小時的電力,相當於14,000架電動車每架一年行走20,000公里、4,000戶家庭一年用電、200,000平方呎商業大廈或40,000平方呎數據中心的一年用電量。
到時候在天橋通道內可實時顯示戶外溫度、濕度、降雨量、天氣預報及當天已收集到的電力,天橋照明和通風系統所用之電力、有否剩餘電量等資訊,透過電力聯網甚至可把剩餘電力供其他當天日照效率較低的天橋使用,又或積穀防饑作為陰天雨天時的供電,甚至把剩餘電力賣給電力公司,補貼維修保養天橋設備的開支。當然,要把智能天橋實現,還要考慮天橋的結構載荷、施工方法、日照效率等問題,但由於行人天橋是香港人車分隔策略的可持續設施,數量日益增加,所以引入太陽能替代方案有助提升這種公共設施的整體效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