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古稱昌南,一條昌江穿城而過。這裏,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承情況。
位於景德鎮中心地帶的陶陽里,曾有着「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的繁華景象。如今,這條老街講述着「千年瓷都」怎樣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傳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
土與火的交融,不僅淬鍊出光潔溫潤的瓷器,也刻寫出一座城市的獨特基因,孕育出瑰麗的中國陶瓷文化。
景德鎮擁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這裏出產的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被宋真宗以年號「景德」賜名,延續至今。
陶陽里是景德鎮瓷業的中心,明清時期手工制瓷技藝達到巔峰,故宮95%的藏瓷燒制於此。行走在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千年老城里弄、古窯遺址公園、明清窯作群落、陶瓷工業遺產,無不訴說着「千年瓷都」的輝煌傳奇。

歷史,在這裏定格,又在這裏「復活」。
非遺傳承人展示世代相傳的手工陶瓷技藝;景德鎮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窯遺址——徐家窯復燒開窯;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掛牌成立,以現代技術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變遷。

窯火千年,生生不息;陶瓷文化,薪火相傳。
新舊碰撞 煥發新生
數百年前,產自阿拉伯地區的礦物顏料蘇麻離青被帶到中國,景德鎮的能工巧匠大膽創新,將其與陶瓷相結合,暈染出驚艷世界的元青花。
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同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外方領導人在國家博物館參觀文物展時,看到一個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花瓶,他介紹說:「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來非常少,這件藏品可以說是陶瓷中的熊貓。」
景德鎮,是文化傳承的城市,更是不斷創新的城市。

一代代匠人勇於創新,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這些耀古爍今的傳世經典。如今,科技賦能助力陶瓷製造走上工業化、智能化之路,3D打印技術讓人們的創意想法以「加速度」變成一件件陶瓷作品;業態創新催生陶瓷生產由傳統工業向創意產業轉型,古老的瓷器化身為時尚的「國潮」,傳統的老街成為「夜經濟」發達的文旅融合新地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景德鎮在新與舊的碰撞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中外交融 續寫絲路精神
千百年來,絲路古道上的駝隊、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將景德鎮瓷器及制瓷技藝傳到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由最樸素的泥土燒制而成的瓷器,深受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人們的共同喜愛,甚至被稱為「白色黃金」。大批身懷絕技的匠人也慕名而來,繪就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
景德鎮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絲路精神的見證。
2018年,由景德鎮始發的「中歐班列」正式開通,為當地陶瓷出口打開了一條新通道。景德鎮日用瓷、藝術瓷已出口3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2022年全市出口額同比增長244.6%。

以瓷為媒,以瓷會友。景德鎮與70多個國家180多個城市建立友好聯繫,吸引了5000多名「洋景漂」常年在此創新創業。
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依託「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景德鎮正不斷書寫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