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五虎將」中,若論家業,馬超名列前茅。小說中馬超出場於第十回,出場便是十七歲的少年形象:「言未絕,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三國演義》如此為馬超設計了一個極酷的出場,甚至接下來敵將王方、李蒙都在一回合之內被相繼刺死和生擒,馬超之神威已不僅是流於傳聞,更是讓眾人目睹,短短一小段之間讀者也為馬超如此年輕卻如此勇猛的形象所傾倒。

那麼,真實的馬超果真如演義所述,英勇無敵?

智勇雙全,「不戰而屈人之兵」

陳壽《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有馬超的處子戰,也是這場長安之戰的尾聲。可是馬超只是勇武,而不是小說所描寫的「天神下凡」一般。正史說他隨鍾繇討郭援、高幹於平陽,但是「為飛矢所中」,於是只好用布包裹好小腿繼續戰鬥。後來在潼關韓馬討曹之戰中,馬超曾經想趁敵我雙方會面之時,擒賊先擒王,突襲曹操,但是卻見「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怒目注視),於是不敢輕舉妄動。

筆者並不是要藉此表示不同意馬超之英勇,反之,更想藉這兩個小故事說明馬超有勇有謀。一個有勇無謀之人,不會想到突襲;一個只具匹夫之勇者,更不會懂得審時度勢,見許褚之勇而收回突襲之令。正史這樣寫,反而更具說服力。事實上,曹操也非常認可馬超的能力。在他知道馬超「拒守渭水北岸之計」時,便忍不住地嘆道:「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可是,馬超畢竟年輕,而且內無助力,外無援手,所以順理成章地敗走涼州。後來又背叛張魯,轉投劉備,替他攻下成都城。在這段歷史中,筆者留意到一個重點——馬超在西北少數民族中享有盛譽。

在攻殺涼州刺史韋康一役,馬超成功地策反全部「隴上郡縣」,並讓「羌胡之兵」心甘情願地跟隨他攻打韋康。其後,在劉備攻打劉璋的成都城時,馬超只是領兵到城下,成都軍民都為之「震怖」,劉璋亦「稽首」投降。

由此可見,馬超之威名是在漢中、川蜀一帶廣為人知,故有「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在之後劉備策封馬超的上諭中亦特別稱讚到:「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意思是,氐羌兩族全部順服,其他周邊少數民族也敬仰正義,那是由於馬超你在北方很有號召力,威武都得到了展現。

可惜的是,馬超勇猛卻不壽考,只有四十七歲壽命。他在臨終前的上疏更讓人心酸:「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當日,馬超潼關敗走以後,曹操把他馬氏一門二百餘口都殺盡。馬超在臨終之時,仍然念念不忘,估計此事多年以來都縈繞他心中不散⋯⋯

◆宋景文,一個以蘇軾為偶像的文藝「中佬」。正職老師,兼職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