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執筆時看到「紀念梅艷芳」相關報道,才想起,原來今年不但是香港流行文化界天王天后病逝20周年,還是梅艷芳60歲冥壽!
隨着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為期半年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結束,由政府康文署主辦的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也接近尾聲。雖然文化節內容多元而豐富,但時值兩位具代表性歌手病逝紀念年,勾起人們的感傷記憶,尤其是跨年齡、跨性別的張國榮粉絲更自發性地組識了多場紀念性活動,致先於同年4月走的張國榮的「鋒頭」蓋過年底病逝的梅艷芳。
兩人當年的永別都相當震撼,如果說張國榮在愚人節的「縱身一躍」來得太突然,予人無法接受地劇痛嚎哭,也遭人誤會一段日子;那麼,梅艷芳在人生最後一個月帶病如期舉行8場演唱會,以及年底凌晨安然閉目的過程,則令人心疼,卻欲哭無淚。
梅艷芳在同期女歌手中脫穎而出,最後獲封「香港女兒」跟她的草根性有關。她的人生經歷坎坷而富於勵志性,不到5歲已被迫登台演唱。但這種早年歷練恰恰造就了她日後成為仗義俠女而備受同行敬重和媒體尊重。
梅艷芳的生命劇本比她演過的任何戲本更富戲劇性,連走向生命盡頭的那段小路,都「鋪排」得如此精彩。一代天后無法掌握自己的出生,卻把握了生命的終結──告別演唱會上,一首《夕陽之歌》,一襲婚紗式歌衣,一扇命運之門的敞開……戀戀不捨,卻走得從容,猶如人生舞台上完美謝幕的預演。
前些日子看到今日人氣歌手龍婷演唱梅艷芳的《夕陽之歌》,演唱技巧很好,節奏張弛有度,感情也投入,我卻感覺不到詞曲背後的那股滄桑味!這或許對龍婷不公,感覺卻是如此。
梅艷芳的歌不但是唱給人聽,也是唱給自己聽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無綫首播電視劇《香城浪子》,我天天追看,為的就是聽她演唱的主題曲《心債》:「明明用盡了努力/明明事事都不計/為什麼萬般癡心/都等如枉費,原來今生心債,償還不是一世……」當時的她不到20歲,剛獲首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卻能唱得令聽者泣淚。那是她自己的身世啊。
在這位「香港女兒」的身上有那個年代走過來的香港人「共性」,無論舞台上的「百變天后」如何變身和風光,身上的經歷始終烙印心中。梅艷芳和張國榮令人懷念的除了歌藝和演技,還有那一份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國情懷,所以,他們行善都很低調,那是共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