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庫網頁提供漢字古體字型及建立「部件樹」以備參考。
◆ 關子尹(右二)表示,由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漢語多功能字庫」在香港和其他地區有一定影響力。
◆ 關子尹在世界各地舉辦過以字庫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中大哲學系榮休教授關子尹的研究影響個案是「從哲學到影響廣泛的漢語多功能字庫之落實」。「漢語多功能字庫」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用超過10年時間開發,透過追蹤漢字的系譜以及配合創新的視訊技術,促進漢語教學和學習。自2014年字庫網頁首度發布,及在2018年進行了升級以來,該字庫網頁記錄了超過1,000萬次造訪和超過1億6,000萬次搜尋,在5年間平均每天超過32,000次搜尋。在繁忙時段時,字庫網頁可錄得多達800個用戶同時造訪。

談到該字庫對中國語文教與學的促進作用時,關子尹表示,幾百年來漢語漢字教學的基礎資料都是循《康熙字典》的214「部首」去查考的。然而康熙214部首的編制缺乏系統性,以及於認知上並不準確,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說不通的情況,例如「燕」字本指的是一種鳥類,但卻被歸類到「火」部,或如「萬」字本是蠍子般的一種蟲,卻被歸入「艸」部。而該字庫以古文字為基礎的「部件」分類方法則較為合理和直觀,如顯示「燕」、「萬」的字形皆為不可分解,而後者更「依聲」被假借作「十千」的「萬」。此外,又以「部件樹」顯示漢字的意義結構,如「丞」(拯)字從「廾、卩、凵」,意指某人身陷土坑之中,有人在上面以雙手救援。又如「報」字從「㚔、𠬝」,意指一人跪坐被他人銬押制服。凡此種種,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上述不足,讓漢語的字音、字形、字義間不再缺乏關聯性。

漢語多功能字庫網頁: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關子尹提及,研究團隊為推廣字庫曾辦過幾次以中、小學老師為對象的講座活動。縱使未有大規模地為字庫作公開推廣工作,他們卻從不同的網上渠道見到很多用家回饋並得知字庫廣受歡迎,研究團隊相信這是因為字庫的出現,恰好回應了廣大漢語漢字用家的需求。同時他表示,該字庫不只能夠幫助漢語漢字教學,亦可以支持社會上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工作。從統計數據上看,該字庫接近65%的使用者來自於非教育機構,相信不少市民大眾曾選擇使用此字庫學習或輔助文字工作。此外,該字庫也在其他地區產生一定影響力,其使用者固以香港為主,但也有13%來自內地,6%來自台灣,8%來自歐美及其他國家,觀乎字庫迄今搜尋次數累計逾1.56億人次,這些香港以外的使用者數目實非常可觀。另外,關子尹使用該字庫的研究論文已用多種語言發表,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亦舉辦過以該字庫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關子尹坦言,研發該字庫過程也曾經歷不同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經費有限且團隊人手不足,所幸得到中大中文系、電算工程系、哲學系、和資訊科技服務中心的幫助,及教資會和香港優質教育基金向研究團隊提供的資助,讓研究得以繼續。他亦希望字庫未來能夠得到更多社會上財政及人力的支持,讓「漢語多功能字庫」在學術和基礎教育方面能作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