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迪生帶領學生們到大澳實地了解非遺。
◆ 廖迪生帶領學生參與民間傳統慶典活動,讓學生與傳承人交流傳承心得。
◆ 廖迪生組織「服務學習」學生團隊,赴大澳參與「端午龍舟遊涌」活動。
◆ 廖迪生親身記錄非遺的「活態傳承」狀況,亦期望新一代能積極擔當起傳承人的身份,繼續保存及延續非遺。

科大人文學部榮休副教授廖迪生分享他的研究影響個案,主題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受香港政府委託,廖迪生帶領華南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2014年成功編製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清單,其中記錄了480個項目,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交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五個範疇。為了進一步加強保護非遺的措施,深化在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等方面的工作,政府於2015年將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2016年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並於2017年經公眾諮詢後,公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了20項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通過實際措施保護非遺,並且加強公眾對本地文化遺產的認識。

廖迪生續說,記錄不同類型的非遺,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工作。首先是人手編配問題,研究團隊的6名常備成員需要研究及記錄全港數百個非遺項目,對一些「周期性」的非遺活動,研究人員更要在指定時間進行,才能記錄「活態傳承」的狀況,研究的時間性變得很關鍵。因此,團隊用了共三年的時間才能將非遺清單整理完畢。其次,有些非遺項目牽涉經濟利益,導致傳承人不願意接受訪問。例如涼茶為非遺項目之一,惟研究人員在訪問涼茶店家時,他們往往不太願意公開涼茶的自家配方。此外,有些非遺項目被視為禁忌,例如葬禮儀式上的「嘆歌」因為與死亡有關,便被認為「不吉利」,因此許多傳承人都不願意接受訪問和示範演唱,導致不能完整地收錄一些人生禮儀中的傳統元素。

廖迪生表示,研究團隊亦常組織學生赴大澳考察「端午龍舟遊涌」活動,他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這類導賞活動,了解非遺不只是一種傳統活動,更與歷史、文化與社區息息相關;團隊除了為學生舉辦導賞團以認識本地非遺文化外,亦安排學生進行「服務學習」,以義工的身份親身參與非遺活動,協助當地社區組織活動,體驗建立地方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過程。在平衡推廣文化旅遊和保育非遺的問題上,廖迪生認為,旅遊業的發展對非遺的傳承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但過度的商業化開發也會讓非遺保育受到威脅。因此他認為,文化旅遊開發的第一步,是讓當地年輕人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是他們的根,只有他們積極擔當起傳承人的身份,這些非遺才能繼續保存及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