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香港文匯報創刊75周年的慶祝儀式上,筆者偶遇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廖書蘭博士,並獲饋贈該筆會68周年文集彙篇《文學世界回眸》一書,深感榮幸。「筆會」之名可能予人與書法有關,原來「筆」是PEN的中譯,意思如下:
P:POET(詩人)、PLAYWRIGHT(劇作家)
E:ESSAYIST(散文家)、EDITOR(編輯)
N:NOVELIST(小說家)
單看名稱已知這個會大有來頭。1921年,該會的母會國際筆會(Intemational PEN)成立於英國;創會成員均為文化人和藝術家,旨在文學交流、維護獨立思考的寫作精神、出版自由、促進世界和平。1955年,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在香港開設分會;至今已有68年歷史,期間會員貢獻了不少文學佳作。有見及此,現任會長廖書蘭「排除萬難」把部分經典文章彙編成書,以饗讀者。究竟何難之有?那個年代的文人少不免有自己的政治取向,所書文字少不免具有政治色彩,廖雖已作出嚴格篩選,但出版商也少不免有所顧忌。加上文人每多保守,不少身邊人也提出了善意的勸止。廖本着「文學交流,出版自由」的理念鍥而不捨,成書終可面世,教筆者感受到她那股矢志不移的底氣。
在廖成長的年代,重男輕女,以下的封建思維一般視為理所當然: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就這個課題,筆者寫了一則打油詩:
女子無才便是德 冇書佢讀咁就得
又叫人相夫教子 女唔識字點教兒
郎才女貌咁都得 女子無才要不得
陰陽調和女要德 女子有才了不得
到了聲稱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於文壇所佔據的地位在對比之下仍有一段距離,所以如有女性能在這個不太理想的環境下佔一席位,正是「了不得」,書蘭就是當中一位。
認識筆者的人都知道筆者酷愛大自然,多年來獨自走過不少名山大川,「攀山」、「看海」更是行程中重中之重,無怪對廖在贈書中刊登的新詩《海戀—台灣北海岸》特別有感覺:
愛大海的孩子
總喜歡
與浪追逐
堆沙嬉戲
年輕的笑語灑落在
金光閃爍的岸堤
波濤翻湧的浪巔
愛大海的孩子
以青春迎向 朝陽
把歡樂融入 雲端
讓夢想化做 彩虹
愛大海的孩子
應勇敢 面對
波譎雲詭的氣候
起伏無常的風浪
堅持樂觀 進取的航道
駛向一片絢麗的蔚藍的海天
筆者一直認為新詩的內容如非作者親身經歷,大多予人無病呻吟的感覺。現筆者也來鸚鵡學舌,好的醜的就交讀者來評價:
《看海》
港島四面環海
九龍新界也有多處向海
離島更不用說了
即便看海不難
對出名繁忙的香港人來說
原來這是難事
莫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這麼近
那麼遠
既在眼前
如何也找個時間去看海一下
遠眺大海的心情
令人平靜
教人無爭
看海後重新出發
想必在下次重臨時告訴大海
我有點兒得着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