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有工作但賺不到合理薪金是不少外判基層工友的悲歌,工聯會認為,政府的外判制度加劇了基層市民陷於在職貧窮的泥沼中,導致他們根本不足以維持合理生活水準。每年政府平均須支付229億元公帑在採購合約服務上,卻因外判行業壟斷而導致外判工的工資只是稍高於最低工資,更造成市民對市政服務的不滿。

工資水準持續滯後,未能跟上經濟增長、工資增長,是在職貧窮的主要成因。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在昨日記者會上表示,現時全港在職貧窮人數約有80萬人,而最低工資水平並未能夠滿足外判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估算生活工資水平應不低於55元,好讓工人能應付食物、房租、醫療、衣物等較有體面及尊嚴的生活,以及可有適度社交、應急儲備等。

他強調,最低工資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基層弱勢勞工可過上有尊嚴生活,但是現時很多人寧願申請綜援等援助金而不去工作,「現時人都會計數,一個月工資都可能比援助金低。」

黃國認為,薪酬偏低、同工不同酬及工作環境差等,都會窒礙基層勞工的向上流動的衝勁。因此,他建議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提供不以牟利為目標的市政服務,最大程度善用資源,以消除外判制度釀成的在職貧窮現象。

外判制度實行多年,行業形成寡頭壟斷,有五大外判商是部分政府部門的主要外判商。黃國解釋,由於招標競爭性不足,導致外判商為提高利潤壓抑員工薪酬、福利和降低服務質素,剝削勞工權益也損害公眾利益,而勞工及福利局亦曾承認外判制度能節省的成本愈來愈少,巨額公帑肥了外判商,基層工友只獲微薄的工資,極之不公義。

提高待遇利補充勞動力

黃國指出,在2020年至2022年兩年期間,政府共支出約458億元用於採購服務合約,平均每年229億元,如此成本理應可提供更優質的市政服務,以及大幅改善員工薪酬福利。不過,現實是不少市民都反映對市政服務的不滿。同時,因政府未能掌控人力資源,難以敏捷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如極端天氣後的善後工作、應對重大疫情等。

對現時各行各業都缺人,他認為,若是增加政府外判員工的薪酬待遇,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入行,以補充勞動市場的需求,而特區政府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是公共服務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有責任帶頭保障基層工友權益,改善收入分配,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以惠及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