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日湧現多宗利用WhatsApp行騙的案件,有騙徒盜取賬號後,冒充賬號主人的身份,向其親友借錢或索取禮物卡,涉及金額由幾百至逾萬元不等。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騙徒主要透過偽造虛假網頁版WhatsApp頁面,或者使用虛假官方賬號發送釣魚連結,誘騙賬號主人提供一次性密碼後,「騎劫」賬號。市民搜查網頁版WhatsApp頁面時,要留意網址有否破綻(如串錯字等),點擊連結時要特別小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嘗試在Google搜尋「WhatsApp網頁版」,結果發現前列位置均是假冒網站。在點擊連結後,會進入與官方相似的假冒界面,要求用戶掃描QR Code登入。但和「正版」不同的是,頁面文字均以簡體字顯示,域名亦與官方不同。記者稍晚再次在Google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發現部分假冒網站已經消失,但不排除騙徒其後再重新製作假網站。
方保僑表示,WhatsApp騙案存在已久,但「騎劫」賬號的手法卻不時更新。近期多發的個案主要涉及虛假的網頁版WhatsApp,騙徒用此手法盜取賬號,然後冒認賬號主人向其好友或群組索要錢財。「有時候用戶登陸Web版本WhatsApp,不是透過官方網站,而是用Google 搜查,而Google的前兩個廣告連接有機會是假網站,用戶掃碼登陸後,騙徒在另一端已經能夠監察住對話,隨時向群組裏面的朋友埋手。」他形容,有些騙案手法非常「本土化」,懷疑有本地團夥參與,「有的騙徒會扮成義工,謊稱下周有活動,要求網上買旗,或者利用同情心,籌集醫藥費等等。」
有騙徒則要求賬號主人的朋友幫忙購買蘋果或谷歌商店的禮物卡,這些禮物卡金額通常不大,僅數百元,有卡號即可上網轉賣,容易脫手,被騙親友一般也不以為意。「不過騙徒就是這樣的,開頭是小銀碼,聊天聊多了,掌握更多資料後,就可能獅子大開口。」
留意登入者裝置 雙重認證減風險
由於騙徒在發送索財信息後可以將聊天紀錄隱藏,用戶難以察覺,甚至可能長期與騙徒共用賬號。方保僑建議市民應經常留意WhatsApp內的「連結裝置」,如果發現有可疑裝置連接WhatsApp賬戶,應立即刪除。
WhatsApp是在香港較普遍應用的通訊平台,他建議用戶盡量開通雙重驗證(見圖解),可減少賬戶被盜機會,「未開通雙重驗證的話,如洩露一次性密碼給騙徒,賬戶就會被盜;開通後,需要一次性密碼和賬戶密碼兩項資料,才能操作賬戶。」
就近日有網民反映,有騙徒假冒「WhatsApp公司」官方賬號,向該用戶發送信息,信息內附含連結,只要不慎點擊連結,就有可能「中招」導致賬號被盜。方保橋表示,WhatsApp官方賬號名稱旁邊有「綠色勾號」,並寫有「WhatsApp官方賬戶」,點擊賬戶名稱,會發現它沒有電話號碼,即代表確是官方賬號,可以信任,若無以上特徵,則恐為騙徒的偽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蕭景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