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特種兵旅遊」 專注感受古人豪放浪漫
「姑娘,花開月圓,人安長安。」迎面而來的翩翩唐裝少年突然側身微微一恭,今年25歲的陝西榆林女孩張詠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去還禮。「雖然有點慌亂和不知所措,但那種感覺卻是無比的奇妙,就如同陶淵明剛剛踏入世外桃源一樣,清新迎面、超塵出俗,恍若隔世。」這個中秋國慶長假期,婉拒了父母和同學「特種兵」(編按:意思是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等時間,用盡可能少的時間遊覽盡可能多的景點)式的旅遊邀之後,張詠和閨蜜帶着三套華服,在節前一天來到西安大雁塔南邊的一間民宿住下,一連多日流連於長安十二時辰、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等景點,全身心享受起唐「潮」人的慢生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如果可以穿越,你想去哪裏?」歷史學系畢業的張詠,雖然最終沒能進入文博行業工作,但卻將周秦漢唐的豪放和浪漫,深深地刻進了骨子裏。她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夢回盛唐的願望,而自己的願望似乎更加強烈。「所以我想去唐朝,去體驗一番今年中亞峰會開幕式上演奏的《長安春》中描述的那般情景:長安春,曲江頭,三乘車馬醉中遊;繁花池,花滿袖,移舟泛月,飲盡杯中酒……」
走進長安市集沉浸「唐人」生活
張詠第一天的「唐人」生活選擇了在長安十二時辰度過,這個位於西安曲江的唐文化歷史街區,與周邊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等,巧妙地構成了一副大唐長安完整的生活畫卷,演職人員穿行其中,讓人更有沉浸感。而一進門,這個復活的大唐盛景便帶給張詠一連串的驚喜。「長安街市上,簪花羅衫的唐裝麗人款款而過,執扇才子溫潤如玉,步履蹣跚的賣炭翁拉着碳車艱難前行,就連隨風而來的吆喝聲都是大唐的味道。」張詠說,那一刻她突然有點恍惚,分不清哪些是演員哪些是遊客,就如同她突然就分不清自己此刻是在現代的西安還是千年前大唐的長安。
這一天,張詠幾乎是一直在大唐的盛世繁華和煙火人氣間不停地切換。她時而和一群群素不相識的華服同袍在樓閣玉宇間留影,時而又跑去酒肆中和「李太白」對酒當歌,又或是在「詩禮錦繡」拈花點面魘,在《琵琶行》的舞動中放飛自我,在蘭亭雅集折一段柳枝與「白居易」依依惜別,在鱗次櫛比的街邊店舖中享受長安市民的安逸和滿足,甚至在街市閒逛時與突然而至的捕快鬥智鬥勇,品嘗大唐美食胡餅時提防街痞的「糾纏」。張詠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雖然來之前腦補了很多古裝電影電視裏的情節,但當她真的穿上唐裝、畫上唐妝、踏入如畫卷般的唐街市中,所有的刻意突然消失得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返璞歸真的樂趣和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
跟着畫中仕女享受盛唐光景
如果說第一天,身着齊胸衫裙貴婦唐裝的張詠,在長安十二時辰享受的是無盡的繁華,那麼第二天身着淡色麗人唐裝的她,則是在大唐芙蓉園完完全全感受了一次「曲江池畔多麗人」的曼妙。
「我最喜歡這裏『走進畫中人的穿越之旅』,演藝人員從頭到腳,再到置景,幾乎神還原了唐代名壁畫,有一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的錯覺和美感。」看着曾多次臨摹過的《樹下仕女圖》演出,張詠感慨萬千。「這幅出土於西安唐代墓葬的古畫,描述的是在柳綠草青的明媚春光中,六位仕女在男女侍從的陪伴下,漫步、彈琵琶、小憩、賞花、撫琴等情景。」讓張詠深有感觸的是,大唐芙蓉園依託綠樹襯碧水,流雲挾清風的意境,讓一位位唐仕女從畫中走出,立於樹下,漫步賞景,還原出悠然的盛唐生活,讓歷史完全活了起來。
而在大唐不夜城,沉浸式的體驗不僅能滿足張詠對盛世大唐的無限想像,同時大唐不夜城街區聚集的博物館、雕塑、文創商店、老字號餐飲等文旅融合新業態,也讓她感受到大唐文化的無窮樂趣。假期後半段,張詠還準備去唐華清宮欣賞《長恨歌》,去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入宮」做客,完完全全跟着唐人的腳步,過一個穿越般的唐人唐潮假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