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有渴望,有些更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渴望。
蘇軾在他人生最後寫的一首詩說:「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蘇軾很想到廬山欣賞煙雨、到浙江觀看江潮,一日未看見,心內像有千般的遺憾。
也許人要有所渴望才會有動力向前,可若有一天心中的渴望滿足時,又會是怎樣的呢?
蘇軾繼而寫道:「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軾最後看到廬山真面目,亦一睹浙江真驚濤。皆以為他既如願以償便會心滿意足,真沒想到他竟然說:「好像沒有什麼特別。」
如果自己在一直持久努力追求的願望達成後,才發現所追求的原來不算得什麼,會不會太遲呢?
「千般恨」的恨在性質上是渴慕,給人力量前進;「別無事」性質上也是恨,是發現夢想成真後才感到不算得什麼而出現的失落。前恨不同後恨,兩恨成為對比。
珍惜當下 享受過程
怎樣才能確保自己正在追求的,最終不會令自己失望呢?筆者認為,如果參與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參與過程之時便是達到目的之刻,可否避免遺憾呢?
有句話叫做「活在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而活在當下即是要活出這一刻的意義、品味這一刻之人生,結果如何並非焦點。
不問結果,為一個明確的價值意義而生存和奮鬥,是最幸福的。古聖賢也有類似說法:「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商人)不為折閱(經濟不好)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得)也」,古聖賢不問環境、不問結果、不問道窮道通,只按真理而行。
筆者入行三十多年,曾任教全港學業表現最卓越的學生,後來轉而教導一些學術表現遠遜於全港的學生。有人這樣問筆者:「為何轉校?你不怕辛苦嗎?」
筆者的想法是,作為一位老師,教導學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學生的學業表現如何與這個目的無關。
有些人不愛教成績差的孩子,只想教「好學生」。可能他們認為成績差的學生不可教,亦可能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更容易考取好成績——前者不相信教育,認為有些孩子「不可教」;後者也不太相信教育,認為「好學生」不用教,他們學習動機強、自學能力高,在公開考試的表現又怎會不優異?
其實,有機會教導孩子,無論是怎樣的孩子都是一種緣分,應好好珍惜。筆者由第一天入行至今,遇見過許多性格各異的學生,有受教的,也有叛逆的。
然而,筆者一直享受教學,也許是因為抱着「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的信念之緣故,令自己持續感到強烈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過程就是目的,不是很好嗎?
「到得還來別無事。」道出蘇軾的人生境界已不再一樣,至於真正的廬山煙雨已不再是實景,而是蘇軾內心的境界。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