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調查發現,大學生學歷勞工數量近年持續上升,而其從事低技術職位的比例亦愈來愈高。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持大學學歷高低技能勞工比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持大學學歷人數上升,隨之而來是學歷貶值的問題。一項根據綜合住戶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發現,最新大學畢業生的初入職收入中位數雖然回升至1.7萬元,顯示年輕世代的收入有所改善,但持大學學歷的低技術打工仔人數比例愈來愈高,去年從事低技術的大學學歷勞工近17萬人,較2002年增加近兩倍。

研究團體解釋,大學仍側重培育傳統優勢產業,如金融、服務等專才,但香港正在經濟轉型,傳統優勢產業職位減少,以致部分大學生未能學以致用,轉為從事低技術工種。

相反,創科、建築、工程等新興產業職位增多,卻苦無合適的專才,建議特區政府透過發展多元化產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範疇的職業崗位。

新青年論壇分析1987年至2022年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數據,以每5年作為一個世代,即第一代為1963年至1967年出生、現年56歲至60歲港人;最新畢業的第八代港人則於1998年至2002年出生,現年約21歲至25歲。

畢業生收入中位數 升回1997年水平

該研究昨日公布,發現最新大學畢業的21歲至25歲青年初入職收入大幅回升,收入中位數回升至約17,424元,與1997年水平相若,當中最高收入的一成人,平均月薪近3.2萬元,屬歷年新高。

新青年論壇研究員張培然表示,研究發現第一代(1963年至1967年出生)當年僅7.2%人擁有大學學歷,而第七代則高達56.2%人持有大學學歷,顯示年輕世代的教育水平上升幅度創新高。

不過,研究發現「高技能勞工」增加幅度與「大學學歷勞工」增幅未能同步,前者的崗位增長量已在近十年快速放緩,而後者仍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高技能勞工職位僧多粥少,導致部分大學生不得不從事低技能職位。持大學學歷的低技能從業員也從2002年約5.7萬人,增長至去年約17萬人,相關升幅約兩倍,張培然認為情況不屬樂觀。

人力資源錯配 新興產業缺專才

大學生比例持續上升,部分大學生亦轉頭從事低技能職位,但另邊廂的建築、高科技等行業高薪亦請不到人。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咏駿解釋,該些專業人才短缺,但目前香港專上院校的相關專業學科學額仍有限制;其次是大學生們仍偏向選擇金融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專科,較少選擇工程師、IT等方面的專業,造成人力資源錯配。

他認為,學校的課程教育或需改革,讓學生學以致用,以及配合社會轉型及經濟發展培訓人才。他認為政府需要放寬部分專業的專科名額,亦需發展多元化產業,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各式各樣的產業都需要,提供更多元化選擇,吸納不同專業大學生從事對社會發展有用的高技能工作,否則大學生從事低技能職位趨勢只會愈來愈高。」

至於引入外勞會否對本地新世代大學學歷勞工造成影響,鄧咏駿指出引入的外勞通常是零售、餐飲、小巴司機等從業員,這類工種較少大學學位持有人從事,相信對大學畢業生帶來的影響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