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2021年5月,知名前私募基金經理葉飛就曾爆料,稱東方時尚等上市公司存在「偽市值管理」。近兩年來,在各方引導下,部分央企集團進行了下屬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表現的「硬」考核,再次引起市場對市值管理的關注。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都希望自己所持股票的價格,能維持在合理區間,因為股價太低容易被舉牌,股價太高害怕會被捧殺,因此在企業正常經營之餘,穩定股價也是一門學問。穩定股價是一種市值管理,不同上市公司對市值管理的理解不同,或是將上市公司的市值維持在合理區間,令其不會來回大幅震盪,或是令上市公司的市值不斷增加。
要管理好市值,自然就是要管理好與市值掛鈎的股價;而要管理好股價,就是要通過釋放各種利好,讓投資者願意購買公司股票。因此,上市公司制定市值管理的消息,似乎就是釋放利好,這彷彿是在向股民們宣布:看好了,我們要讓公司的股價穩定起來了!
上市公司只要公關得當,任何事情都是市值管理的積極面。好的方面,與高品質公司簽下高價值合同,這有利於增加公司經營收入;政府補貼支持發展,這是有利於公司加速資金流動;出台員工激勵計劃,這是有助於調動員工積極性;重要股東回購,這意味着大股東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等等。
不好的方面,公司經營不善出售部分資產,那是剝除非主營業務收入,集中精力發展要點業務,可有利於企業後期發力;公司產品銷售受阻、庫存積壓,那麼可以積極轉變經營思路,謀求業務轉型,有利於未來向多元化發展;公司業績大幅虧損,股價大幅走低,那麼充分擠出股價泡沫,有利於投資者築底。
在熊市時候,市值管理下的股價齊齊走低,在牛市的時候,市值管理下的股價都在飛天。那麼,市值管理究竟到底有什麼用?
及時向投資者披露相關信息
我認為,市值管理的作用雖然不大,但意義很大,比如在社會上制定道德公約,雖然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不到實際要求或制約效果,但能讓社會對道德方面的言行舉止更加重視,社會風氣也會有進一步提升。市值管理的意義就在於要打造環境良好、競爭和諧、買賣有序的資本市場環境,鼓勵上市公司多在資本市場的管理上下工夫,而不是持股高管逢高套現。
在我看來,市值管理其實比較簡單,對長期運營到位的上市公司而言,市值管理無非就是信息公開透明、誠信守法,做好生產經營。換句話說,就是及時向投資者披露相關信息,履行上市公司前期的各項承諾,保障公司員工合法利益,根據相關要求給公司股東發放分紅,等等。簡而言之,就是想辦法將上市公司變得越來越好,實力發展得越來越壯大。
有些企業似乎不用做市值管理,比如那些市值超過萬億的上市公司。公司良好的發展態勢,會令投資者看到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錢景」。
有些企業則在拚命做市值管理,公司會高調宣布各種激勵措施,聯合券商發布研報,聯合媒體各種吹捧,在網絡交流平台上各種浮誇、各種雷聲大雨點小的舉措,最終股價、市值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從而得出市值管理無效、沒意義的結論。
市場決定公司股價與市值
我認為,無論企業如何使用市值管理制度,其股價、市值的最終決定者還是市場。如果市場認為該行業、企業突然有無限前途甚至短期有「錢途」,其市值很可能會節節走高;如果市場認為一個蓬勃的行業、企業不久就會淪為夕陽產業,其市值或會很快一落千丈。市場是動態的市場,因此市值也會是動態的市值,不會一成不變。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股價在牛市時走高,在熊市時出現暴跌,但只要企業沒有「黑天鵝事件」,沒有操控股價情況,上市公司的股價都是合理的,都是基於當前市場的一種正常反應。暴漲時,投資者會認為數百倍的市盈率都算低;大跌時,幾倍的市盈率都顯得很高。
因此,我認為,上市公司與其想辦法去大搞市值管理,不如想辦法努力「搞錢」,沒有必要千方百計炒高股價,處理好各種關係,該披露的公開透明,該保密的密不透風,接待好投資者和機構調研,按規定做好信息披露,完成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動作」,不造假、不瞞報、不騙人,做好經營業務,努力賺錢、提升資產和影響力,得到市場較高認可,市值自然就會穩步增長。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