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粉彩嬰戲圖蓋罐(一對)
◆明成化鬥彩嬰戲圖杯(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嬰戲圖碗(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嬰戲圖」是一種展現孩童遊樂時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題材,以這種美好的景象寓意「多子多福」、「早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等祝願。此題材在唐宋時期已開始流行,無論是唐代畫家周昉《戲嬰圖》或是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廳戲嬰圖》,都是該主題中的傑作代表。

「嬰戲圖」不僅限於繪畫藝術,更可見於瓷器等其他藝術品裝飾中。現可考的最早「嬰戲圖」瓷器可追溯至唐代的長沙窯,而宋代的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等窯口都曾有以嬰童遊樂為主題的瓷器。到了明清時期, 嬰戲紋瓷進入鼎盛時期,幼童更是從一至兩個的簡單布局,漸漸發展到神態各異的多位孩童。

明代宣德朝以前,群嬰戲以在庭園內活動的「庭園嬰戲」為主,而宣德之後,則更多出現了郊外遊玩的場景,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一支「明宣德青花嬰戲圖碗」,樹石花草等襯景點綴相對飽滿,十六嬰孩嬉戲,呈現熱鬧的氣氛;而若細觀同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成化鬥彩嬰戲圖杯」,整體構圖則趨於錯落有致,以湖石、芭蕉、棕櫚將畫面一分為二,嬰童形象更為突出,一組採青、一組放風箏,觀感愉悅。

而按照瓷器在各朝代的特點,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嬰戲圖」畫工更為規範、嚴謹,兒童的衣服紋飾線條勾勒極為清晰工整,可參考曾在《香港珍藏大展》展出的一對「清乾隆粉彩嬰戲圖蓋罐」,庭院中玩耍的男童為標準的十六個, 色彩豐富,畫工細膩。

很有趣的一點是,嬰戲紋的具體細節,往往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當國力興盛、帝王可以調配較多資源製造瓷器的時期,嬰童的形象更為矮胖、眉清目秀、惹人喜愛,反映太平盛世下的幸福生活;反之若政治經濟衰落時期,孩童形象則顯得頭重腳輕,甚至瘦骨嶙峋,望之感到不適。

◆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