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電台節目錄音時,老拍檔東尼君問我:「為什麼秦始皇會被這個榜評做『好皇帝』?」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很經典的問題。考過「高級程度會考」(A-Level)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看過一條經典題目:「有謂秦始皇功大於過。此說當否?」當年,我也答過這一題。我還記得我洋洋灑灑地寫了五六張答題紙。

的確,秦始皇的功與過是難以說清。是其者,當許其統一文字、度量衡,創建了不少惠及後世的制度;非其者,當罪其不恤民力,仁義不施於眾。然而,如果我們把話筒遞給賈誼,他一定會告訴你:「秦皇罪大惡極!所以,我一連寫了上中下三篇《過秦論》!」

長沙太傅賈誼向來擅寫政論文,《陳政事疏》、《論積貯疏》和《治安策》都是他的政論名作。而《過秦論》更是其中「最是疏奇之筆」!(金聖嘆《才子古文》語)

賈誼立論固然是要非秦之過,但是他卻刻意在篇首歷數秦代之勝、之強、之無敵於戰國。他一句「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亟寫了秦國之盛。「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所謂「宇內」,就是全部空間,這與前文的「天下」是異曲同工。然後,後面的「囊括四海」、「併吞八荒」,「八荒」就是八方荒遠之地,這與「四海」也是異曲同工。而事實上,「天下」、「宇內」、「八荒」與「四海」都是意思相近之辭;無他,賈誼就是要把秦國之勢亟寫出來。

可是,秦國雖強,但六國合縱也是不弱。那時候,「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戰國四公子」各有所長;文有「甯越」、「蘇秦」 ,武有「吳起」、「孫臏」,文武兼備。正當六國以為憑「十倍之地,百萬之眾」當可破秦之際,秦國卻不費吹灰之力便擊退了六國聯軍。而自此以後,六國就土崩瓦解,爭相「割地而賂秦」。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

「賂秦」之弊,後世的蘇洵已經說過,我不贅述了。秦國統一之勢,到了嬴政之世基本已經形成。所以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舉手就「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結束中國六百年的亂世。

既然秦國如此強悍,為什麼還會輸給陳涉彼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遷徙之徒」呢?賈誼在此又亟寫了陳涉條件之差,目的就是要造出一個缺口,把前面積累的「強秦之勢」一下傾洩出來,造成一個急切的易轉。

當讀者還迷惑在這倒置的感知時,賈誼就告訴大家,這「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現象的成因就是秦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國無道,不施仁義,導致了這攻守倒置現象的出現。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也稱許賈誼「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