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愈便利生活,人便愈容易對之形成依賴。 資料圖片

今年夏天去了一趟哥倫比亞旅行,旅程第三天便遺失了智能電話,連同香港的電話號碼卡也一併不翼而飛。幸好對這類現代科技一直抱有較為保守的態度,並未將銀行賬戶、信用卡與電話相連,因此沒有重大的財物損失。只是不少交通、住宿的預訂憑證均儲存在電郵硬碟中,要解鎖電郵、社交媒體賬戶等戶口往往需要「二次認證」,在收不到傳往香港電話號碼的短訊時,倍感不便。

今時今日,沒有智能電話基本上難以在任何文明之地生活。某程度上,它的確為人帶來不少方便,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網絡便能聯繫世界;可是,如果遇到上述情況,科技反而會對人帶來諸多麻煩,尤有甚者,若把所有個人資料均存於智能電話內,甚至會帶來相當嚴重的損失。

科技產品給人「雙面刃」效果,古人早已有所察覺,因此他們對待新技術時常採保留態度。

知其「巧」 避其「敗」

古代有一種農具叫「桔槔」,能充分利用水的重力灌溉農田,既高效又省力,根據《說苑》記載,春秋時代鄭國思想家鄧析路過衛國,向當地農民推薦用這種工具,但農民卻推說他們並非不知道桔槔的作用,只是因為「有機之巧,必有機之敗」,因此並未在耕作時利用它,可見古人明白我們固然可以利用器械便利生活,但以機巧之心創製出的工具亦必定有其缺點為人帶來不便。

讀者也許有所不知,內地大力推行電子支付,大眾都把銀行戶口「綁定」在智能電話中,一旦遇上天災斷電,電源耗盡便可能有錢也買不到必需品。

科技愈便利生活,人便愈容易對之形成依賴,在危急的情況之下反被科技主宰了命運,難以自救。

傳統中國文化向有「重道輕器」的思想,認為「器」容易被暗藏心機的人濫用,因此主張「以道御器」,使用器具時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將之用作損人利己。

科技發達,生活產品日新月異,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但若不幸為有心人所用,後果便不堪設想。

道家思想早就看出這點,反對人沉迷「巧智」,認為人應該返璞歸真探求真我,又主張「物物而不物於物」,即要駕馭、利用身邊的事物,而不要受它們所役使。

因此,我們在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好處之餘,不妨謹記先賢的智慧,善用這類「巧智之物」,而不是讓它們成為自己的負累。

◆ 蘇澤民(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