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介紹一位暱稱「上海仔」的舞台美術設計師洪三和。洪三和原籍福建。1929年到上海天蟾舞台師從李森官、俞鴻冠學習布景,從學藝到繪景,度過了整個少年時光。1937年,日軍逼近上海,他與上海天蟾舞台一批青年組成流亡京劇團到泰國、越南演出。可是,這一群青年,遊演到安南(今越南),因為當地的華人,多是講粵語的,由於語言的隔閡,京劇沒有什麼觀眾,整個劇團陷於極度窘境之中,甚至無以為炊。年輕的洪三和,就畫了些國畫,在街頭擺地攤,以畫換錢,以畫換米,讓個人與團體兩不餓肚子。
這時正值日本侵略者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之後,一批享負盛名的粵劇演員紛紛自香港逃抵安南。像白玉堂、楚岫雲、馮俠魂、梁金城、朱少秋、梁蔭棠等等。而在香港淪陷前,已結伴到此的則還有「勝壽年」主帥靚少佳。於是,這安南雖僅一隅之地,迅即猛班林立,劇團與劇團之間,相互競爭,以求生存。
根據何建青撰寫《上海畫師—洪三和》一文的記載,首先發現擺地攤的洪三和是「武探花」梁蔭棠,他請洪畫一幅巨幅廣告,懸在戲院門口,以廣招徠。梁指示洪畫一個俠士在「踩沙煲」,以表現藝人的輕功。但洪是外省人,對粵語還不大聽得懂,竟替梁蔭棠畫了一幅「打沙包」的大廣告。也是錯有錯着,上海仔畫錯廣告的消息傳遍粵劇界。
靚少佳得知洪三和在安南,迅即延攬入幕。於是,不甚聽懂粵語的洪三和,便到粵劇團任布景師。
靚少佳為什麼一聽有上海繪景的流落在此,就火速下聘呢?原來靚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旅演上海,已備知「海派」的魅力,他本人也是汲取「海派」的表演藝術成名。如他主演的震動百粵劇壇的《龍虎渡姜公》,從舞台布景到服裝無一不是麒麟童主演的《封神榜》的複製品。如今客地得人,以「海派」布景的特色,大大加強了在競爭中的優勢,揚威異域。
「勝壽年劇團」是靚少佳一貫用的班牌。自1941年抵達安南,長駐西貢的新同慶戲院,從不拉箱到別家戲院,也從不離開這家戲院去跑碼頭。一捶鑼鼓演了7個年頭,至1947年回國。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