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滬開幕。記者夏微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夏微 上海報道)22日,由交通運輸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滬開幕。論壇上,《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3)》正式發布,上海連續第四年躋身全球三甲。《報告》指出,指數發布十年來,已逐漸形成新加坡、倫敦、上海三大航運中心領銜,亞太區域航運中心持續崛起,歐洲、北美重點航運中心趨於穩定的發展格局。

根據最新的指數結果顯示,2023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前20位分別為新加坡、倫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漢堡、雅典-比雷埃夫斯、寧波舟山、紐約-新澤西、休斯頓、東京、廣州、釜山、青島、安特衛普、深圳、奧斯陸、墨爾本、洛杉磯。

今年是指數發布的第十年,十年來,受世界經濟貿易形勢的影響,國際航運資源集聚與配置能力隨着貨物流、貿易流、資金流等要素逐漸東移,亞太地區航運中心能力不斷增強。在2014年的前10名城市中,中國只有香港和上海入圍,彼時香港位列第三,上海位列第七。而今次發布的結果中,全球前十中國已佔據三席,上海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三,寧波舟山連續三年位列前十,香港早幾年與倫敦競爭第二、三位,2020年跌到第四位後排名穩固。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和寧波舟山雙雙躋身前十,令長三角區域港口城市實力不容小覷。但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值得期待——除了位列第四的香港外,廣州和深圳均躋身前二十。

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不可替代

《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3)》執行主編徐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模式與新加坡和倫敦完全不同,三者各有側重。「當前倫敦在海事法律和融資方面仍有比較強的不可替代性。而新加坡則是作為連接東西方市場的重要樞紐節點,它的中轉和針對船舶的服務比較有特點。上海背靠的是長三角強大的工業能力,以及全國大市場的背景。」

談及香港,徐晨認為,香港與新加坡在自然稟賦方面有些相似,同為東西方貿易紐帶。雖然香港的排名連續多年跌出三甲,但在徐晨看來,基礎穩固的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其全球影響力還是長期存在的。與此同時,優秀的營商環境也為香港吸引航運企業落地持續賦能。「香港只要好好地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用擔心。保持它原本的特點,繼續在優勢方面發力,就會是不可替代的國際航運中心。」

本屆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以「開放、合作、創新——共建全球航運新格局」為主題,搭建國際航運前沿、熱點問題交流平台,增進交流互鑒、分享經驗成果、開展優勢互補、推動互利合作。全球航運界領軍企業和重要機構代表共同發布了10餘項重點圍繞創新發展和開放合作兩個方面的新成果,充分體現一年來各方在推動航運事業進步中作出的積極努力。

開幕式上,上海市副市長張小宏在致辭時指出,要為共建全球航運新格局貢獻「上海力量」。

一方面,上海將為國際航運聚合開放打造「上海門戶」。目前,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已全面開工,建成後將進一步推進長江黃金水道江海聯運發展,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滬通鐵路二期工程全面開工,建成通車後將填補上海東部地區幹線鐵路空白,實現更加便捷的海鐵聯運格局。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已經開工,將加快長三角區域互通互聯,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航空樞紐提供基礎保障。東方樞紐上海東站啟動建設,建成後將形成集航空、國鐵、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場城一體化開發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持續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

另一方面,上海將為國際航運互聯互通創建「上海鏈接」。對外,上海將加快推進國際港航互通能力,進一步促進國際航空和郵輪客運市場恢復。對內,上海將加快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多式聯運和集疏運體系,繼續布局內陸集裝箱碼頭,實現上海港與水路、鐵路、公路的高效銜接。

不僅如此,上海還為國際航運創新策源提供「上海動力」。上海將進一步依託經濟新體制試驗田,一方面加強制度創新和供給,推動航運基礎服務業轉型升級,促進航運衍生服務業能級提升,促進航運科技服務業創新突破,全面優化航運服務業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持續探索構建智慧綠色航運發展機制,突出科技賦能,推動港口智能化升級,加快綠色甲醇等船用新能源布局,持續打造數智航運生態圈,加快建設綠色港口、智慧機場,着力推動航運業智慧綠色轉型。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