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銀行界老朋友組局聚會,湊個日期相當困難,本來預算12人的聚會,只有一半能出席,其他的都說不在港。原來人人都忙於外遊,退休人士更忙,身上有一本旅遊賬,每月出勤,馬不停蹄,他們退休後的「工作」,就是旅遊。
新晉的「退休小生」,才50多歲的副總,仍青靚白淨,幾年前儲蓄夠了,已急不及待退休,大家都為他可惜;可他認為,早退休有着數,膝下無兒無女,可以與妻子同步享受人生,如果他多做十年,很多都錯過了。當然,能有這樣條件的人還是不多,大多數人,50歲仍然要為生活營營役役。
另一位女朋友,在退休前的工作,不算高薪厚職,衣食住行說不上富裕,但在旅遊質素方面,卻很有要求。參加朋友旅遊團,她雖是單身,但從不與朋友湊合一個房間,寧可多花些錢,也要入住單人房,她認為,人在旅途已經夠勞累了,日間同車同遊,晚上還要與同房找話題,是一種應酬,更是辛苦。價值觀不同,或許你會說,這樣花錢有點冤,然而,退休人士能有這樣花錢的底氣,相信來自豐厚儲蓄。
滙豐訪問了9個國家和地區的富裕人士,在身體、心理和財務健康方面作了解,發布一份《生活質素報告》,其中一項「要多少儲蓄退休才過得舒適」,港人答覆平均約850萬港元,是調查中的高位數,可見港人對退休生活品質,有較高的期望;調查也問及「退休後的收入來源」,港人答覆近七成來自儲蓄,為不同地區的受訪者中最高的,可見港人相當依賴退休後的儲蓄彈藥。
在評估中,香港的生活質素總分,低於全球平均數,相信跟身體、心理的健康不無關係。港人平均希望60歲退休,但又擔心醫療成本上升和通脹,七成港人出於經濟原因,預算退休後仍會工作,這反映了港人對未來的焦慮;從另一角度看,港人有祖輩勤奮的基因,熱愛工作,盡忠職守,在暴雨、颱風中想方設法的上班族,身影令人難忘,退休後不放棄工作,也是對生命熱愛的表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