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杭州亞運,港隊也將派出史上最龐大的、十幾人的醫療團隊「出戰」。
◆張維醫生是港隊的後盾。
◆受傷運動員接受康復訓練。
◆運動員受傷後需要隊醫為他們救治。

杭州亞運會3天倒計時中,板球項目女子預賽與沙灘排球男子預賽已開始。運動會中主角是運動員,而比賽是劇烈運動,各個隊伍隊醫亦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還有為保證45個國家與地區的運動員及工作人員,享有安全、舒適便捷的工作環境,亞運會在天氣預測、水質管理、交通等方面做了全方位準備,嚴格創造出完善的設施等待大家的到來……◆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

港隊近年在國際大賽屢創佳績,除了運動員自身的努力,背後團隊的強大支援亦很重要。自1988年漢城奧運起,張維醫生就加入醫療團隊。他參與過無數國際賽事,甚至連奧運也去過。35年來,他看着當年只有三人的醫療團隊發展到現在十幾人的規模。今年杭州亞運,港隊也將派出史上最龐大的、十幾人的醫療團隊「出戰」。張維雖已屆花甲之年,仍決意隨隊,旁人視他為港隊的最強後盾,他卻認為是港隊成就了自己的豐盛人生。縱使工作繁重複雜,張維卻甘之如飴。

 擔任多個角色協助運動員

他說:「1986年英聯邦運動會到場後才發現很多運動員健康有問題,所以港協暨奧委會會長沙理士在漢城奧運時,就希望我可以為港隊提供醫療支援。當時大部分運動員都是業餘的,出發前做檢查有一半都有問題,血壓高、關節病,甚至有心律不正,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根本不能參賽。」在美國跟隨頂尖骨科及運動創傷專家受訓的張維,除擔任醫生外,還肩負起按摩師、心理輔導員和保姆的角色,偶爾還要客串一下偵探:「當年甚至連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都要下場幫運動員按摩,除在他們受傷患病時提供協助,還要了解他們的病歷、評估他們的健康狀況;記得有一次幾乎所有運動員都出現嘔吐和肚瀉,甚至要親身調查原因,才發現原來是飯堂將廚餘反覆提供給運動員。連偵探角色都包辦了,當年的隨團醫生什麼工作都要『一腳踢』。」有些運動員因傷不能參賽,張維亦有責任向他們解釋醫護人員的決定:「運動員想參賽的決心無庸置疑,試過有運動員寧願簽生死狀也要參賽。向他們解釋醫療團隊的決定,並作出安慰和開導,也是我們的職責之一。」 

幫助傷患恢復運動能力才是重點

隨着近年市民愈來愈注重健康和運動,有關運動創傷的討論亦明顯增加,不過張維認為很多人對運動創傷仍有誤解:「運動創傷是一門學問,不是跌打,醫完不痛就完事。運動創傷學更重視康復治療,協助病人恢復以前的運動能力才是重點,做手術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表示目前世界運動創傷治療以歐美水平最高,主要是因為體育產業龐大的市場:「在美國由中學到大學、業餘及職業隊,全都配有隊醫,可以說運動創傷治療的發展取決於一個地方職業體育發展有多蓬勃。」張維亦指出本地運動創傷治療雖然有明顯進步,但體育市場太小,局限了進一步發展:「運動創傷治療需要有很多病例去累積經驗。香港有全職運動員,但卻沒有發展健全的職業運動員,不過愈來愈多球隊或運動隊伍都配置了隊醫,這是可喜的現象。」

夢想設立港島區運動醫療中心

除積極尋找接班人和成立醫療委員會外,張維尚有一個願望,就是退休前可以看到港島區設立一個運動醫療中心,造福一班非精英運動員。

香港體育學院目前設有運動醫療中心,但非精英運動員卻非服務對象,張維多年來一直希望在港島區設立一所運動醫療中心,可惜多年前曾有機會卻未能成事:「曾經胡法光先生願意出資在港島成立運動醫療中心,請我去物色一個合適地方,我選了香港大球場旁的餐廳,使用率不高之餘亦靠近奧運大樓,可惜與康文署商討後未能成事,感覺十分可惜。」他認為運動醫療中心不僅可以服務運動員,亦有助培養有關運動創傷治療的人才。目前奧林匹克學院每年都會舉行6至8次講座,向教練及運動員講解運動創傷學的最新發展。張維希望以後可以有更多面向公眾的類似講座,豐富大眾的認知,畢竟網上的資訊難免片面,亦缺乏互動,讓公眾了解更多運動創傷資訊亦是推廣體育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