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熙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提出「香港夜繽紛」計劃推動夜經濟,活動涵蓋娛樂、藝術、文化、消費等主題,馬上引起了社會熱烈的討論。香港過去有「不夜天」的美譽,不論是尖東、灣仔還是蘭桂坊,可說各有各的特色,深宵的晚上五光十色。可是受到疫情的打擊,幾年以來不少市民已養成了早回家、少「夜蒲」的習慣,導致夜市的氣氛不如往昔。另外,由於不少商戶難招聘人手,不少店舖亦因此縮減晚上的營業時間,反過來又打擊市民出外消費的意慾。因此,當局重新推動及鼓勵夜經濟,對於進一步復甦香港的旅遊業,無疑是一個對症下藥的方向。
其實,維港兩岸夜景一直是香港的一大標誌,在政府的積極努力下,目前已有長達26公里的海濱行人通道,足以讓市民以及旅客漫步其中。當然,如何進一步貫通所有路段,仍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在醉人的夜色下,單純的漫步無疑十分單調,所以早前筆者就提出希望當局可以在海濱走廊之中加插飲食、購物及表演等元素,甚至讓年輕人做一些小生意,發揮創業精神。故此,政府現時提出在灣仔、卑路乍灣和觀塘三個海濱的位置加入表演、工作坊、燈謎、攤位遊戲等元素,值得憧憬。不過當中空有玩樂卻缺乏飲食,難以持久聚集人流。參考日本的廟會、台灣地區及內地的夜市,均是集玩樂與飲食於一身,讓遊人可以拿着小食沿途玩樂,並進一步延長其逗留的時間,甚至將其打造成一個景點,方可吸引人流。
此外,如何發掘一些特色的旅遊體驗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例如過去廣受歡迎的在艇仔吃海鮮,就因為種種原因而暫停。假若可以善用海濱走廊的優勢,例如在灣仔撐艇仔區域重推「避風塘小船吃海鮮」,相信必然會大受旅客的歡迎,成為一種獨有的文化體驗項目,而日漸式微的艇仔粉,亦是一個可以加大推廣力度的項目。
當然,空有項目而缺乏旅客,一切的努力也是枉然。現時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只達疫情前的65%,距離全面復甦仍有一段距離。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填補航空業人手,以便帶來來港的旅客量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