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總裝車間。資料圖片

國際分工是經濟全球化其中一個體現及特徵,近年有不少外國媒體聲稱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漸被取代,在國際分工過程中影響力愈來愈低。在學習國際分工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時,事實上也看出當今全球經濟的一種變化。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四個課題當中,課題「經濟全球化」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就是「各國經濟體系的互相依存和國際經濟組織合作」,在補充說明中也提及了「全球勞動市場的流動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這個全球化概念在舊有高中通識科的「單元四:全球化」中,已有相當完整的概念論述,那麼在公民科的授課當中,老師們又有什麼新的切入點去講解呢?

國際分工是指將生產的工序分拆到不同國家或地區進行,基於每個地區的優勢及特性讓生產效益提升,同時又能降低生產成本。國際分工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以人口多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成為勞動密集生產的重要一環。例如鄰近香港的東莞市,昔日雲集世界各大企業的直屬工廠及相關的代工企業,成為廣東省以至全國的製造業中心。香港不少廠商在改革開放初期將工廠和生產線北移至珠江三角洲一帶,形成「前店後舖」的新經營模式。

然而,若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來說明國際分工的特質,可能已有點落伍過時。正如文章初段提及,近年有外國媒體聲稱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漸被印度所取代。的確,隨着中國的人均工資及物價上升,今時今日的中國漸漸失去以往「人工平物價平」的優勢,不少企業和廠商將勞動密集工序的生產線遷移至東南亞或非洲地區,甚至內地的企業和廠商也跟隨潮流大勢,將生產線遷離中國。

不過,那並不代表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下國際分工失去位置,事實上現時中國經濟生產在國際分工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部分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工序仍有在內地進行,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科技實力與已發展國家愈來愈接近,生產模式亦步入高端領域當中。

例如在新能源科技中的動力電池,在中國已建成規模最大的產業體系,而新能源汽車生產也成為中國製造業一個新興製造業,美國著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也在上海設立了大型生產工場。由此可見,現時中國經濟生產在國際分工上,已從昔日的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生產,轉型發展至高端智慧型生產。

以往中國經濟生產在國際分工上,較少參與科技研發部分,但隨着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很多中國的企業已有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並將勞動密集的生產工序轉到其他開發中國家進行。這樣的轉變顯示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已漸漸進入生產研發及推廣的工序當中。

現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經濟互聯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因此,公民科老師在授課時,可以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及變化,印證在經濟全球化下國際分工的理論之上,既能清楚解釋國際分工這個經濟全球化中的重要概念,同時能體現當代中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面,讓同學們更了解國家在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進步。

作者:羅公明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