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月初回到內地跑了幾處地方。驚覺高鐵已經全面棄用紙質車票,乘車資料全部與身份證掛鈎,港澳居民通行證陸續有了「準身份證」的地位。這還真有點不習慣,老是記不好入閘口、上車月台和座位,只需「身份證」和智能手機都在手,才可以順利上車。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香港人信心滿滿地聲言中國內地一線城市如上海,雖則「硬件」追上香港,「軟件」還有些差距云云。很不理解這些自以為很了解中國內地政經民生實況的朋友因何會有這份信心!試問遠程訂車票、瞬時召喚「的士」等等最普通的日常科技,內地是不是都已經將香港拋離得老遠?

蘇州行沒有業務要辦,朋友就帶潘老頭走了幾處地標。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到過,蘇州是第一回。到處都是穿了漢服的美女在拍照留念。拙政園、留園不甚適合我們老人家,就是地方太大走不完,然後寒山寺也就不去了。蘇州博物館則設備先進,在入面閒逛不怎覺累。蘇州重要旅遊景點的物價便宜,在西園寺吃素麵,只有人民幣10元和15元兩款,經濟實惠。

在蘇州的第一站是潘祖蔭故居,朋友不提起,還忘記了蘇州是潘世恩家族的老家。本欄介紹過,他們家族是「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自乾隆朝至清末共出了九進士七翰林!當中潘世恩是狀元,他的族兄世璜和孫兒祖蔭都是探花。

來到牆上有「探花府」、「潘祖蔭故居」石牌匾的小門卻不准進入,原來已成了酒店的一部分,只有住客才可以入內。詢之街坊,皆不知潘祖蔭祖居的入口正門何在,怪哉!原來潘祖蔭故居一部分改作「探花書房」,將書店與茶室合而為一,這塊才是全面公開。

這茶室書店有個小型的潘祖蔭文物展,大盂鼎(現藏居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的複製品就在茶座之內。潘老頭對本家先賢探花公手書對聯的複製品興趣最大。

其一曰:藏書重似連城璧,蓄硯多於負郭田。

探花公是著名收藏家,以眼光厲害而有「潘神眼」的美譽。解放後,其後人將所藏文物盡數捐獻給國家。「連城」指價值連城。「負」指背負,「郭」在此是外城,「負郭田」泛指良田。凡收藏家非得先致富不可!

其二曰:古心如奉商彝鼎,別韻原持漢管弦。

上聯夫子自道其「好古之心」如恭奉商代的青銅禮器(彝鼎),下聯說對於音樂韻律方面從來都重視大漢管弦。

其三曰:櫻桃時節珊瑚雨,楊柳樓台翡翠煙。

以珊瑚評雨,借翡翠論煙,是文人雅士超人想像力之體現。

探花公潘祖蔭(1830年-1890年),字伯寅,祖籍安徽歙縣,寄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任軍機大臣,官至工部尚書。生平最為人樂道的政績是力保左宗棠(1812年-1885年),曰:「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促成建省,位列中興臣。「潘神眼」可謂慧眼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