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鼎煌)接連的強風暴雨之後,香港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和山泥傾瀉,許多市民大受影響,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全力善後救災,希望將損失降至最低。面對減災防災方面的部署,多名受訪學者認為,在自然災害的監測、風險評估與規劃方面,香港仍有改進空間。有學者建議學術界與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協作,包括整合全港各院校有關天氣預報、斜坡監測等領域的資源,再利用大學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測推演以及監測的科研力量,為實時減災防災工作貢獻力量。

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黃文聲認為,香港已建設了一定水平的氣象監測與預警系統,但在其他災害監測風險評估規劃方面仍有改善空間。

他建議特區政府應對全港環境狀況,進行更全面的災害風險評估,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地質條件、環境敏感區等因素,從而確定災害高風險區,讓政府制定相應的防災措施與規劃原則。過程中,遙感技術亦可提供災後區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和數據,協助政府評估災害的損害程度與重建難度,在減災防災領域發揮重要的補充能力。

應對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香港學術界亦有利用自身科研優勢發揮作用。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主任張利民透露,過去大學就自然災害開展研究時,相關政府部門都有全力的支持與幫助,「比如我們在繪製全港第一份基於遙感與人工智慧的山泥傾瀉易發性圖,便使用到政府提供的過往香港發生山泥傾瀉的數據。」

他認為未來應當做好統籌工作,整合各院校有關如天氣預報、洪澇、山泥傾瀉等領域的科研力量,並積極與政府展開合作。學術界在自然災害的預報、監測和災害評估方面的成果,亦可以支援相關部門作參考,從而提升香港社會的抗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