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很早以前,香港有句俗話:「富在九華徑」,真是太早太早的以前了,香港人知道半山、羅便臣道、跑馬地是富人聚集地,誰知道九華徑,九華徑在哪兒?

位於美孚九華徑村的一座兩層高村屋被拆掉,引起社會關注,這所房子是三級歷史建築,有一定歷史價值,可是竟然被夷為平地,令人不解,有關方面為什麼任由這種事情一再發生而無動於衷,每次都是說幾句例牌話應付一下。應該認真研究制定改善措施,別讓這種令人遺憾的事情再次發生。

小樓不起眼,但記錄了中國幾位文化藝術大師在香港生活的痕跡,其中就有我熟悉的黃叔叔——黃永玉。

1948年,24歲的黃永玉與夫人張梅溪移居香港,先是住在漫畫家廖冰兄先生家中,後來作家樓適夷向黃永玉推薦了一個地方,就是九華徑舊村的這座兩層高村屋。從湘西大山中走出來的黃永玉一眼就看中了這裏的環境,馬上安頓下來。當時,許多著名的文化人來港逃避戰亂,都無處安居,聽說這裏地方幽靜租金相宜,紛紛找到村裏來,黃永玉當上了嚮導,黃永玉回憶說:「房子全是我找的,大家美稱我為『保長』。」黃永玉還記得這些新鄰居:「那裏住了作家王任叔、張天翼,後來又到了翻譯家蔣天佐和女詩人陳敬容,又來了評論家楊晦,作家巴波和夫人李琦樹,然後是詩人臧克家夫婦和小兒子,作家端木蕻良、單復,漫畫家方成,畫家朱鳴岡、陽太陽一家,作家唐人全家,作家蒂克、李岳南、耿庸,政治家余心清。」誰會想到,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有一班中華文化的精華,隱居在這條遠離香港市區的山村中。

精力旺盛的黃永玉閒不住。香港美術界舉辦勞軍美術義展,黃永玉決心創作一個大作品參展,他買了塊長10呎,寬2呎的大木板,自己運回九華徑,那條山路很難走,村屋前面的空地正好是畫場,他和李流丹合作設計和雕刻,創作出了不朽名作、木刻巨製《勞軍圖》,這件在義展會中最突出的作品,被以300港元認購。黃永玉後來任職《大公報》和《新晚報》,與查良鏞、梁羽生等是同事。黃永玉在1953年赴京前,一直安居九華徑,創作不斷,作品多彩多姿,還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

每個畫家的藝術在走向成熟時都會有一個創作基地,青年梵高有紐恩南,莫奈有勒阿弗爾,黃永玉有九華徑。加上許多中國文化界名人留下的遺蹟,九華徑應該載入香港文化藝術史冊。文明的地方會把藝術家的足跡保存下來,因為它們承載着文化的歷程,是照亮人類未來之路的一束光。香港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