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民版夜生活,但在時代巨變下亦走向式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夜總會是銷金窩,卡拉OK則可謂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民版夜生活,但亦在時代巨變下走向式微。從事地產代理行業逾30多年的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自己好少與客戶去應酬,反而會不時與同事們聯誼,建立團隊精神,除了喜歡到鯉魚門食海鮮或BBQ(燒烤)作慶功宴外,以往會去卡拉OK唱通宵,這也是當年最熱門的夜經濟活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卡拉OK由日本傳來香港,直至1992年,首間連鎖卡拉OK「加州紅」在香港灣仔世紀酒店開分店,高峰期市場上有十大集團同時競爭,包括加州紅、Neway、Top One、前衛等。

二千元夠50人唱足一晚

陳永傑回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期,收工後有時會約同事到加州紅唱K唱到凌晨2點,大概一個月會去兩次。」他笑言,「當年唱K收費好平,2,000元之內已可以讓50個人唱足一晚(約4至6小時),仲包埋小食如雞翼、薯條及腸仔,唔算好豐富,但係會玩得好開心!」他認為「唱K可以發揮到大家的表演欲,又可以減壓!」

然而,隨着娛樂活動的多元化及互聯網雄霸整個娛樂界,聽歌的人都是用YouTube、Spotify等網上平台,卡拉OK都有手機應用程式。此外,租金上升及歌曲版權費貴等,也令卡拉OK行業近年走向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