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博士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較香港之金融、航運、貿易三大傳統中心定位,「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香港的新角色和新功能,在這新的形勢下,特區政府必須了解自己本身的文化特色,才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獨特的優勢,並能配合國家給予香港的定位!以香港文匯報為代表的愛國愛港媒體,多年來在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成為在全球範圍內弘揚中華文化的橋樑。

「文化」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新形態,包括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及信仰等。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香港社會大眾共同文化的形態?雖然香港被認為是華洋雜處的地方,但香港有九成的人口都是華裔人士,有研究香港史的學者指出,傳統華人文化和價值觀念仍然影響現代香港的社會,並且香港一直平穩地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中華傳統文化,保留了傳統民間風俗及節慶,如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天后誕和太平清醮等傳統節慶,依然是重要的地方社會活動,香港民間努力地保存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大傳統下,香港社會延展出不少獨特的地方文化。 這些活動不單凝聚了社區,更顯現着香港的獨特文化。

這種中華文化的思維及生活習慣,是香港社會文化重要的基礎,也是大眾共同文化發展的內涵,而西方及多元文化應該作為補足的角色,這樣才可以演繹出具香港自己文化的特色。正如二戰之後,有一大批來自神州大地的「南來文人」及藝術家,如金庸、倪匡、楊善琛、趙少昂等,為香港傳承中國文化藝術作出貢獻,把擁有多元文化匯合的香港擦出獨特的火花,影響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全球華人的電影、流行音樂、文學等多個文化領域,更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美譽,成就了獨特的香港傳奇,可以想像中國文化影響香港的發展是如何重要!在中華文化在港發展的過程中,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華文報章作為重要的載體扮演關鍵角色,正正是「文以載道、匯則興邦」。

青少年應學習中華傳統藝術

可惜回歸後,香港教育課程在中華文化的培育方面重視不夠,從而令學生難以產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感。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素養?我們必須明白,中國文化重視直覺,不會像西方文化那樣較為重視理智,所以中國哲人講道理,往往略加提示,要懂得當中的道理,就必須靠自己去思考、體會及領悟,所以孔子說「默而識之」,經過這種學習過程後,最後不只是獲得知識那麼簡單,而是成就人格,實踐人的價值。筆者多年來十分重視運用中國藝術的媒介去培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自我思考,從中領悟,在耳濡目染下去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文化,這樣去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立足點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可以面向世界。

在今天社交媒體信息氾濫的時代,傳統華文報章其實更顯重要,因為其信息更加權威、系統,有利於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香港文匯報的報道和副刊內容都一直重視對青少年的正向引導,傳播中國文化藝術。我也有利用香港文匯報提供的平台,透過書畫藝術,引導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藝術,期望青少年可以把中國文化藝術作為核心課程,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筆者今年1月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現在首要的工作,就是積極推動中國書法普及發展,因為中國書法是我國獨創的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而事實上國家教育部已經成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研究在學校推行書法,所以香港也應該配合。在國家支持下,香港發展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並與不同文化融和,這將會對香港有正面及積極的影響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