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作品中的「草船借箭」。 網上圖片

《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確是精彩,人們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驚嘆不已。不過,若與正史印證,「草船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只是作者羅貫中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而已。

《三國志》所記,確有「草船借箭」這回事。據裴松之注的《吳書·吳主傳》載,建安十八年,曹操與孫權對壘於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鋒,曹操派兵乘船夜襲孫權軍隊,但被孫權大敗。後孫權數次挑戰,曹操總是堅守不出。

孫權於是親自率領船隊深入前線,探看曹軍部署。曹操生性多疑,恐其中有詐,只是命士兵亂箭齊射,嚴陣以待,並未出戰。當孫權坐船一側受箭過多,有傾覆危險,就掉轉船身,讓另一側承接射來的箭枝。當兩側受力均勻時就開始回程,並大張聲勢,吹鼓作樂。

等曹操明白過來時,為時已晚了。再看到孫權船隊軍容整齊,從容不迫,撤退有序,也不敢追擊。無數箭枝也成了曹操送給孫權的「禮物」。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確發生在孫權身上,只不過「借箭」是孫權急中生智,隨機應變之反應,未必是早有預謀。

及後,曹操眼見孫權僅率七萬之師,抵抗四十萬曹軍個多月,他「望權軍,嘆其齊肅」,即船艦鱗比,軍容井然,嚴肅有威,遂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乃退兵。

宋朝詞人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說: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另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彈琴退魏兵的「空城計」,也描寫得十分精彩。事見《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屯於陽平……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即司馬懿) 率二十萬眾拒亮……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不過,為《三國志》做注引的裴松之認為「此書舉引皆虛」。他說諸葛亮初屯陽平時,司馬懿還在宛城為荊州都督,不可能與諸葛亮交鋒。後來他由陽平攻蜀,又值連綿雨天,沒有打成。而在此前後,就再沒有魏、蜀在陽平交兵的可能,故《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極有可能是作者移花接木寫成的故事。

在三國將帥中,確實有人擺過空城計。一次是趙雲的「空營計」,在《三國志·趙雲傳》載,建安二十四年,蜀、魏爭漢中,趙雲預備去劫曹軍糧草,由黃忠率主力接應。可惜黃忠逾期未到,趙雲率數十騎而遇上曹軍主力。趙雲退至營壘,卻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躪,墮漢水中死者甚多。」趙雲因此贏得劉備「子龍一身是膽也」的評價。

另有兩次的「空城計」,分別是吳國將領朱桓和曹魏大將文聘所施,皆可見於正史,都與諸葛亮無關。羅貫中將之安在諸葛亮身上,是為突顯其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三國志》中記:「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這裏說諸葛亮心思巧妙,製作了很多軍械工具,還推演兵法,排出了「八陣圖」。

正史對「八陣圖」沒有進一步描寫解說,不過《三國演義》卻寫道,諸葛亮與司馬懿鬥陣法,憑着「八陣圖」活捉了司馬懿三員大將。不過這陣法到唐代已失傳,如今只有傳說中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江邊留下的壘石遺蹟。

諸葛亮在羅貫中的筆下,足智多謀,又被如此神化。羅貫中把「草船借箭」、「空城計」和「八陣圖」這些光環全加在他的頭上,奈何歷史不會改變,只能用唐代杜甫的《八陣圖》一詩作結:「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蘇軾曾從不同角度看此詩,說杜甫為諸葛亮作無限的惋惜。蜀國若不是伐吳,而是唇齒相依,大家就不會滅亡。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