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區域為疑似水浸區域。 港中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香港日前經歷世紀水災,嚴重影響城市交通以及市民的正常生活。為協助研究和判斷災情,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和校長特聘助理教授馬培峰領導團隊,第一時間獲取了三幅國家高分三號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圖像,對災前、災中、災後情況進行有效分析,並發送至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供其研究。團隊未來將繼續利用衛星遙感圖像對水浸、山泥傾瀉等風險進行評價和預警研究。

遙感圖像分析暴雨水浸災害

天文台於9月7日晚上11時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至午夜12時錄得1小時雨量為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當中新界和港島等地區更錄得超過200毫米雨量,造成了多區水浸甚至山泥傾瀉。

中大太空所獲取的三幅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圖像,拍攝時間分別為8月26日、9月7日和9月9日。相對於光學衛星,SAR衛星具有獨特的穿雲透雨能力,可以在暴雨等極端天氣條件下,穿透雲層的遮擋,對受災地區進行遙感探測。透過對不同時間拍攝的SAR圖像進行對比,研究人員可以對幾個受災區域進行水浸監測,成果對於災情研判和應急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中大太空所是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是衛星遙感領域香港唯一的國家級科創平台,並擁有全港唯一的遙感衛星資料地面接收站。太空所長年從事基於遙感圖像的災害監測與預報的研究,致力為香港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準確災情資訊,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政損失。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昨日在記者會上建議,特區政府應借助科技及大數據的幫助,將全港各區的地貌資料、水浸黑點及去水能力等數量建立資料庫,再配合未來天氣預報透過電腦模型預計各區水浸情況,提前做好準備並派員前往水浸嚴重地區排洪及清理雜物。

識別水浸黑點規劃改善工程

為讓市民能及早作應變準備,學會建議政府在極端情況來臨前盡早通知市民暴雨將會發生,並在暴雨期間派員在安全情況下監察水浸黑點、路面、河道及渠道等最新情況,並採取所有可行方法,減低水浸風險,並盡快向市民更新天氣及相關資訊,供市民參考及作出應對。

李志康同時呼籲政府根據雨水疏導及排放系統的能力、水浸紀錄、水浸投訴數字及防洪標準,識別出全港的水浸黑點,以針對性規劃更多雨水疏導及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的改善工程,令其承受能力達至可抵禦超過二百年一遇的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