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黃大仙龍翔道一帶成為世紀暴雨的重災區,其中黃大仙港鐵站入口和黃大仙中心北館地庫深受其害。九龍社團聯會黃大仙地區委員會主任何漢文黑雨當日上午巡視水浸情況。由獅子山隧道口駕車往龍翔道途中,明顯見到附近山上有大量泥水湧落,「成條龍翔道變成一條河。」他指出,區內的地下污水及雨水渠道修復工程延期完工,地下雨水蓄洪池工程又只聞樓梯響,加上附近山坡多個地盤施工,暴雨疑將山上大量沙石沖到地面。

何漢文表示,龍翔道由於背靠獅子山,每逢黑雨、紅雨時都會有不同程度水浸,但從未如這次嚴重,相信與超強颱風「蘇拉」過後山上斷枝落葉,以及附近高處地盤泥沙被雨水沖落阻塞排水渠有關。

他指出,渠務署於2005年展開九龍改善雨水排放系統工程計劃,涉及範圍包括黃大仙,於2011年完工,區內防洪標準提升至可抵禦「50年一遇」暴雨。該計劃下,黃大仙部分排水渠口尺寸有重新設計,排水確實有改善,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暴雨頻率和雨量都會增加,「50年一遇」的標準,從長遠來看顯然不足以應對問題。

至於地下污水及雨水渠道勘測及修復工程——第二階段(包括修復龍翔道部分地下渠道),本來於2019年開展,預計2024年完工,但之後推遲至2020年開展,最快也要2025年才能完成。何漢文認為,趁今次黑雨,渠務署也應當考慮加快計劃進度。

速清枯枝落葉 督促地盤護沙石

早在2015年,渠務署提出一項黃大仙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計劃於摩士公園建造一所地下雨水蓄洪池以加強黃大仙地區排洪能力,然而該工程目前仍在規劃設計中,工程進度亦未有任何交代。何漢文說,該工程雖未交代進展,但的確在進行中,相信蓄水池建成後,黃大仙西南排水系統會有相當大的改善。

然而上述工程包括摩士公園蓄水池,能否解決龍翔道水浸問題,仍是未知數。何漢文表示,龍翔道的水浸問題,與附近山坡上近年多個地盤施工,以及「蘇拉」後殘留的樹枝落葉有很大關係,政府應加強監管,「尤其要督促地盤做好自己嘅泥沙儲存工作,並加設防護設施,以防大雨時地盤內泥沙被沖至排水渠。」

至於山上打風後留下的樹枝落葉淤塞山坡水渠的情況,何漢文認為,渠務署及漁農署應加強合作,「首先要加強打風後的清理工作,不單是清理水渠內,水渠周圍亦要留意,或加設防護設施,以避免山坡上樹葉樹枝等沖入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