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明 滬港校友聯合會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1964年7月,我在上海市靜安小學六年級畢業,8月初來香港定居,住在九龍廣東道539號5樓天台鐵皮屋。由於家境貧困,故此我輟學到工廠工作,成為一名織布工。1965年8月16日晚上11時,我首次到達荃灣東亞布廠上夜班,工作至翌日早上7時下班回家睡覺。因為接觸到香港文匯報,開始了我半工半讀的生涯。

在上海時,我從小接受正規教育,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精神鼓舞下成長,培養出熱愛學習的習慣。來到香港,沒有了上學機會,怎樣保持學習呢?

有一天,我發現報攤上有宣揚愛國愛港、建設社會正確思想的報紙,這份報紙就是香港文匯報。於是,我每天花費珍貴的一毫子購買香港文匯報作為學習材料,把全份報紙一字不漏地研讀,從讀報中了解國家和世界大事,增進我的中文水平。工友們讚我為「連廣告都認真學習的靚仔」。

1966年7月2日,我參加了紡織染工會。每日下班後,早上7時多,我準時到荃灣碼頭等候送報紙的渡輪,提取200份香港文匯報,背到眾安街100號六樓的紡織染工會,供會員們閱讀;晚上,我就帶10份文匯報到布廠,供工友參閱。不論是工會還是布廠車間,當我送上香港文匯報時,都受到滿臉笑容的工友歡迎。

因為看了中業專科夜校在香港文匯報的廣告,我報讀中業夜校文學班,班主任是蔡詩維先生。我天天追讀香港文匯報,從中學習到什麼是通貨膨脹等知識,學識不斷豐富,為我以後考入北京大學打下堅實的經濟學基礎。1972年7月我從中業專科夜校畢業,在普慶戲院主席台上,接受文匯報總編輯李子誦先生頒給我的畢業證書。

此後,我開辦自己的服裝業務,雖然工作更忙了,但每天閱讀香港文匯報的習慣風雨不改。

1978年12月,從香港文匯報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報告,國家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篇章,我深受鼓舞,更有幸接受了中國土畜產進出囗公司委託,成為內地裘皮服裝出口在香港地區的總代理,從此事業蒸蒸日上。

1984年,中英談判,香港出現所謂信心危機,發生撤資移民的現象,但通過閱讀香港文匯報、準確研判形勢,我對香港和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看準時機大膽入市、購置物業。同年,我以中華出入口商會青年部主任的身份,率領香港商界青年才俊訪問福建,獲得高規格接待,當年香港文匯報亦詳細報道。由於經商,我要經常離開香港,離家前必定叮囑家人每天購買香港文匯報,以便我回港時閱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普天同慶,香港文匯報進行了圖文並茂的全面報道,當日的香港文匯報我保存至今。

回歸之後,在香港文匯報李曉惠先生的鼓勵下,我積極在香港文匯報撰文,就內地和香港的發展建言獻策,例如2003年提議內地放寬居民自費遊香港,2008年向內地政府提出放寬勞動合同法的建議,文章得到各方面的積極回響。

我與香港文匯報以文匯友,六十年風雨同舟,天天讀香港文匯報數十年如一日,永遠是學生,永遠有青春,衷心感謝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