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友W教授某天傳來電郵,問我在寫「果醬蛋糕卷」時,那種叫「香油」的食材其實是什麼。我沒猜出W教授的疑惑,想也沒想,就回答她:「那是vanilla extract啊。」

W教授聽罷,居然鬆一口氣:「好險我有問。台灣的『香油』是芝麻油、大豆油的混合油,差點加進蛋糕裏!你說的在台灣通常會叫做『香草精』,這個合理多了!」

啊,是我大意了。一直盡量保留自己習慣的字詞寫法,卻忘了避免某些字詞的歧義。數天後,我向好友H博士講述這則「香油」笑話,又鬧出新的笑話來。H博士是本地人,他聽到後立即哈哈大笑:「你說『香油』,我以為是『添香油』的『香油』!」把線香、燈油撒在蛋糕裏——何止笑到肚痛,簡直吃到肚痛。

為什麼我會把vanilla extract寫成「香油」呢?我一定曾在什麼地方讀過了。稍稍翻閱手上有關烘焙的資料,先看到俞士蘭在民國時代食譜《俞氏空中烹飪》裏的好幾種寫法,如「香料精」、「香精」和「香草精」等;然後是1960年代香港報紙的烤蛋糕食譜,上面確是「香油」;最後是博益出版社於1990年代出版的中英對照烘焙食譜,把vanilla essence譯成「香油」。比起「香精」,「香油」似乎更有港式味道。

以上三項資料又引出另一線索:這些「香料精」、「香精」、「香草精」或「香油」,可以兼指vanilla extract和vanilla essence嗎?我們一般會把vanilla,譯成「香草」或「雲呢拿」。Vanilla extract與vanilla essence的分別,在於vanilla extract是包括由vanilla提煉所得材料來製造的調味料;而vanilla essence則是人工調味劑,不含vanilla成分。

據東漢《說文解字》所言,「精,擇也。」以「精」為「擇」,即精挑細擇而得。「油」,是河流的名字;清代《說文解字注》指是「油水」,也說明是某河川名字的意思。清代《康熙字典》曾引晉代《博物志》「積油滿萬石,則自然生火。武帝泰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也」一說,解說以「油」為「膏」,這比較貼近「油」的當下常用字義。

這樣看來,「油」實用以形容液體形態,可兼指vanilla extract和vanilla essence;而「精」須經精挑細擇,則與vanilla essence的本意不大相襯了——除非那是一瓶千挑萬選、一滴千金的vanilla essence。

「雲呢拿」的香味,我最喜歡。家裏不只放着雲呢拿香精香油,還有雲呢拿醬(vanilla paste)、雲呢拿糖(vanilla sugar)、雲呢拿碎條(ground vanilla beans)、雲呢拿條(vanilla bean)、雲呢拿味紅茶葉和雲呢拿味手霜。猜想喜歡雲呢拿香味的人不少,有些人喜歡的是茶香、酒香和書香,希望每個人都能常與自己鍾情的,可以讓自己感到快樂的香氣為伴。◆ 鄒芷茵(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