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日前遭受世紀暴雨襲擊後,特首帶領特區政府爭分奪秒展開搶修恢復工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下午聯同相關部門代表會見傳媒,公布政府跨部門善後工作進度,務求讓廣大市民能夠盡快全面回復正常生活。政府全力全速應急和善後,市民有目共睹,但暴雨影響巨大而廣泛,政府部門短期仍需持續努力,把道路修復、學校復課等工作做得更快更好。下一步政府應全面檢視本港的防洪設施、斜坡安全等,進一步提升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
本港日前遭受的特大暴雨屬有紀錄以來最大,造成廣泛地區水浸和山泥傾瀉,令本港進入極端情況。政府進行全方位的應對和善後工作,行動迅速、成效卓著。現時本港整體上已回復基本正常運作,今天上學、上班多數應該沒有問題;因暴雨造成的60多宗水浸事故已經清理完畢,因塌山泥及路陷淪為「孤島」的石澳,道路也經搶修後重開,居民讚揚政府今次反應迅速「做到嘢」。
今天是暴雨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公共交通基本復常,市民上班不成問題。但暴雨期間教育局接獲117所學校報告校園損毀情況,暫時有10間學校因校園受到破壞未能提供面授課堂。對此,教育局要積極協助辦學機構,修復因暴雨造成的破壞。一方面要以學生的安全至上,設施受損的要確保安全可靠才可以重開;另一方面要視乎學校的需要提供協助。未能面授的學校,應該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安排,包括上網課或後補課程等等,並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
在這場特大暴雨中,特區政府展現出快速動員能力,社會也展示了群策群力精神,但暴雨也暴露了本港基建設施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例如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可能不足以應付類似的特大暴雨,對此政府要考慮在部分水浸黑點加建新的排水設施,日常做好渠道疏通、防止淤塞等工作。另一個更大的風險因素則是山泥傾瀉。港島筲箕灣等地在今次暴雨中出現嚴重山泥傾瀉,威脅到居民的安全,雖未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但亦已敲響警鐘。
翻查資料,本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泥傾瀉是頻發的災害,平均一年有數百宗山泥傾瀉報告。1972年是香港山泥傾瀉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共有156人不幸遇難。單是當年的「六一八雨災」就造成超過130人殞命,留下香港山泥傾瀉歷史最慘痛的一頁,也促成政府下決心整治斜坡問題。特區政府在2010年完成「防止山泥傾瀉計劃」,鞏固了約4,600個政府斜坡,並對約5,200個私人斜坡進行安全篩查,令香港整體山泥傾瀉風險較1977年水平大幅下降75%。
不過必須重視的是,隨着人口增長、斜坡老化和氣候變化,斜坡的安全系數可能會逐步下降。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固斜坡的方法,主要是在整個斜坡面層噴灌混凝土密封,以阻擋雨水滲入,但石屎的壽命只有四五十年,現時已普遍出現老化。因此特區政府應該進行全面的斜坡安全排查,找出老化的斜坡及時加固翻新,以策安全。
特區政府尤其應該善用先進科技手段,提升災害預警的能力和斜坡修復的速度。香港科技大學日前就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雄彬一號」衛星,用以監測全球環境、災害與可持續發展的遙感數據,首階段就會利用衛星覆蓋全港斜坡,用以監測地表情況、模擬山泥傾瀉災害及研究社會臨災反應的系統。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盡快完成全港斜坡的安全排查,及時消除今次暴雨中暴露的隱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