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面對選擇時,心中總會有一把聲音告訴你應該怎麼做?這是自我認知理論的一部分,解釋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如何根據這種觀點來行事。今次我們通過孔子的故事,來理解這種理論的深層含義。
認知與自我評價決定個體行動
自我認知理論是心理學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以及這些認知和評價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而不是基於客觀現實。
這理論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美國心理學家達里爾·貝姆(Daryl Bem)在1967年提出的「自我感知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貝姆認為,人類會通過觀察自身行為和情緒反應來評價自己的內在狀態,而不是基於內在狀態來解釋自身行為和情緒反應。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費希本(Martin Fishbein)等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強調了人們的意圖和行為之間的關係,並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基於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來決定的。
自我認知理論還包括了一系列關鍵詞:「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個人特質、價值觀、信念和個人經驗等。「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即人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與他們的自我概念一致時,會感到滿足和安全。「自我確定性」(Self-Verification)即人們對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堅定度,希望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能夠符合他們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我們對自己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心,我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來評價自我效能感。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學理念和人生哲學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其名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自我認知理論的完美體現。
首先,「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在十五歲時開始熱衷學習,這是他對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觀的初次建立,這個「自我概念」,即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其次,「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歲時確立了目標和人生方向,這是「自我一致性」,當行為與觀念一致時,我們會感到滿足和安全。
再次,「四十而不惑」,孔子在四十歲時已經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再為世俗的疑惑所動搖。這是「自我確定性」,即對信念的堅定度。
終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七十歲時,能按照自身意願行動,卻又不越過規範的邊界。這是「自我效能感」,即對自己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心。
從孔子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認知的逐步建立和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啟示是,我們應當不斷學習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認識自我,並依此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不同困難,但只要我們明確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信念,並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我們可以像孔子一樣,無論在什麼年齡,都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以自我認知理論去理解孔子的智慧。
劉國輝老師(學研社成員,在大專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作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