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而曰未發,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未發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語出《格言聯璧·存養類》)
新學年伊始,很高興本專欄又能和讀者諸君見面,首先祝同學們身體健康!學業進步!大家想必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暑假,現在是時候收拾心情重投校園生活了,今天想跟大家談談如何處理情緒。
在詳析所引格言之前,我們先找出其典故。這段格言出自「四書」之一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朱熹《中庸章句》的解析如下:「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後用以有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
同學們先不要被以上的文言文嚇怕,以為高深莫測,其實箇中的道理並不難明白。
喜怒哀樂,本是人人心中潛在的情緒,當其未發起的時候,人心本來是不偏不倚的,那是心的本性。當情緒生起時,我們不宜對之過度壓抑,而須讓它有合適的渠道宣發;但宣發時要有所節制,所謂「發乎情,止乎禮」,避免因情緒的過度抒發而失控,以致做出過激的行為。
同學們內心有情緒要抒發時,會選擇什麼渠道呢?筆者相信不少同學會選擇唱歌。不說不知,原來「萬世師表」孔子也十分喜歡唱歌。《論語·述而》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即孔子和人一起唱歌,遇到唱得好的,會請那人重唱,接着自己和唱,意猶未盡。
卡拉OK(Karaoke)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興起,迅即風靡全球。現在香港流行樂壇「K歌」大行其道,以其適合在卡拉OK中演唱,容易「入mood」,備受青少年消費者歡迎。
其實宋詞、元曲也是古時的流行歌曲,《詩經》中部分作品也是當時的流行歌曲,明白如話。同學們如能以欣賞流行歌詞的心,跨越文言文的門檻,踏進古典詩詞的殿堂,必定能契入古人的心,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
那時您將會發現時代雖變,人性中的基本情感永恒不變。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