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高校開始有規模招收內地尖子的第二十五年。葛磊(左)、孫悅怡在港中大內地招生25年校友聚會期間,接受記者訪問。香港文匯報記者姬文風 攝
◆港中大一群來自各屆的內地畢業生近日特地回港,與大學老師和學弟妹聚會。
◆孫悅怡與時任中大社會科學院院長李沛良。
◆孫悅怡於港中大社會學系畢業。
◆2000年屆學生入學大合照,葛磊在中間行右四。
◆同一批內地生2004年畢業照,葛磊在中間行右三。
◆武卓韵(右三)在2007年上莊,籌備2007年中大歌唱比賽。
八大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內地尖子人數

港大學為祖國「拔尖」25載 育多元文化背景人才

香港高等教育多年來維持國際頂尖水平,持續為本港及國家的人才培育作出貢獻。1998年,透過賽馬會獎學金試驗計劃,以香港中文大學為先,本港大學開始有系統招攬內地尖子升讀本科課程。25載過去,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透過在香港學習成長,如今正身處香港以至全國各地和海外不同地方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於自身領域、崗位中發光發亮,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為國育才25年,香港中大一群各屆內地畢業生近日特地回港與大學老師和學弟妹近200人聚會。香港文匯報邀請多名早期來港尖子專訪分享,他們一致認為,在港學習的經歷有助擴闊眼光,連結世界,又強調各行各業日益重視員工擁有多元的文化背景,故很鼓勵香港與內地學生更積極地相互交流學習。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港中大社會學系畢業生、國泰航空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孫悅怡目前主要在北京工作,「我在2004年入讀中大,最初是經高考考進北京大學法學院,當時特區政府非常鼓勵考入北大的同學來港讀書,於是通過面試到來。」

身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孫悅怡感覺已於當地生活多年,希望轉換一下環境,「香港的國際化氛圍,不論對我日後出國深造還是工作,都能帶來不同的認知」,令她下定決心南下升學。

國際化氛圍 開拓全球視野

「從培養語言能力而言,想要跟國際接軌的話,香港確實是一個完美的連接點。」孫悅怡表示,雖然當時自己也是於北京優秀的高中畢業,「但如果要我一進來(大學)就寫學術論文,我覺得是不行的,所以我覺得中大確實幫我打開了視野,以往從來未做過如此多的英文閱讀。」有賴於大學對兩文三語的完善培訓,讓語言打好基礎,才有助日後踏入更廣闊的世界。

工作學術「能取東西方精華」

孫悅怡特別記得,中大崇基學院的教授們很願意幫助內地同學適應校園生活,「那時候,我英文還不太流利,教授都願意一字一句地幫忙批改論文,後來我以交換生身份出國時,也給了我很多寶貴意見。」尤其昔日能赴外國交換的內地生相對較少,讓她更感受到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術,香港都能取東、西方的精華。我知道不少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到歐美讀書,在意識形態上產生很大變化,這個角度來說也是到香港(升學)的一個優點。」

懂門路聯通兩地是優勢

港中大畢業後,孫悅怡加入香港太古集團擔任管理培訓生,其後獲委派到國泰多個崗位工作,現時負責國泰航空在內地的業務和運作。「我個人覺得,有兩地文化背景的學生確實有一定優勢,因他們更能了解內地和香港市場,可以更好地將這邊的商業,融入到內地市場。在公司角度而言,我們的乘客來自世界不同地方,自然也是希望員工具備多元文化背景,香港與內地自然包括其中。」

孫悅怡提到,很多昔日來港升學的內地尖子現在已經成為不同企業、機構的高管,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此看來,本港在這20多年間確實為培育國家人才作出了貢獻。